EPUB 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
  • 點閱:17
    14人已收藏
  • 作者: 王鈺婷[及其他12人]合著 , 蘇費翔, 簡若玶主編
  •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2022
  • 集叢名:文學視界:133 語言文學類:PG2516
  • ISBN:9789863269595
  • EISBN:9786267088814 EPUB
  •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 書籍難度(SR):689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二年級
  • 附註:封面英文題名: Exploring sinophone polyphony : voices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Taiwan

  2019年「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學術研討會於德國特里爾大學(Universität Trier)舉辦。與會者包含黃美娥、王鈺婷、李癸雲、周郁文、張俐璇、張韡忻、羅詩雲、董恕明、沙力浪、也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以及歐美學者 Hangkun Strian(呂恒君)、Ludovica Ottaviano、Pavlína Krámská (白蓮娜)等臺灣文學研究者。
 
  會議論題囊括自然文學的變遷、原住民族漢語創作、後現代文學作品探討、女性作家的鄉土意識、人文醫學與疾病書寫、現當代詩歌與音樂的跨界交會、戰後臺灣文學場域中的報章雜誌如何影響臺灣文學史的建構等,從中再次思索「臺灣文學」的內涵。
  
  「會中,歐洲學者較為關注臺灣文學的多語言和後殖民、後現代文化現象,臺灣學者則側重頗析文學場域、文學史細節,以及文類、文本的跨界傳播、比較研究等問題。整體而言,與會者的豐富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於呈現臺灣文學、文化如何從不同角度介入世界,和世界共振、共感;另一方面也相當程度彰顯了臺灣歷史,所曾遭遇過的衝突、和解與共生,其中蘊藏著臺灣努力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以及想要藉由文學反思歷史的用心。」──黃美娥

 
商品特色
 
  ★多語言、多族群、多文化、多文類──來自各國的學者齊聚德國,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面向。


主編者簡介
 
蘇費翔(Christian Soffel)
 
  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

 
簡若玶(Chien Juo-ping)
 
  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
 
作者簡介
 
(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鈺婷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李癸雲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沙力浪
 
  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
 
周郁文
 
  輔仁大學德語語文學系
 
張俐璇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張韡忻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黃美娥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董恕明
 
  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羅詩雲
 
  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部
 
也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
 
  古坑華德福實驗高級中學
 
Hangkun Strian(呂恒君)
 
  德國漢學家
 
Ludovica Ottaviano
 
  University of Catania, Italy
 
Pavlína Krámská(白蓮娜)
 
  Charles University, Prague


  • 主編序/簡若玶、蘇費翔
  • 序一 前進德國——我們在馬克斯故鄉討論臺灣文學/黃美娥
  • 序二 德不孤,必有鄰——致《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董恕明
  • 學術大會日程安排
  • 省外文人與戰後臺灣文學場域關係研究的幾點思考(1945-1960)——以「東南文藝作家群」為考察起點/黃美娥
    • 摘要
    • 一、前言
    • 二、為何以「東南文藝作家群」為考察起點?
    • 三、「東南文藝作家群」與戰後臺灣文學場域交錯關係概況
    • 四、餘論
    • 參考文獻
  • Continuity of Sinophone Polyphony in Taiwanese NatureWriting/Pavlína Krámská
    • 摘要
    • References
  • 詩歌作為疾病誌的意義——試論林彧《嬰兒翻》、《一棵樹》的疾病書寫/李癸雲
    • 摘要
    • 一、導論:「人文醫學」與「疾病誌」的書寫意義
    • 二、林彧《嬰兒翻》和《一棵樹》的疾病書寫面向
    • 三、詩歌作為疾病誌的意義
    • 四、結語
    • 參考文獻
  • 臺灣(現)當代詩歌與音樂的跨界交會/周郁文
    • 摘要
    • Abstract
    • 一、回溯日治時代
    • 二、戰後詩歌與音樂的交會
    • 三、民歌之後——詩人與他們的歌詞
    • 四、二十一世紀之後的詩與聲音跨界
    • 結語
    • 參考文獻
  • 張愛玲作品中的臺灣意識/呂恒君
    • 摘要
    • 一、關於張愛玲作品寫進臺灣文學史的爭論
    • 二、張愛玲的臺灣作品
    • 三、“The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身分意識
    • 四、〈重訪邊城〉的身分意識
    • 五、結論
    • 參考文獻
  • 張大春《小說稗類》中的謊言與關於「小說」的概念/Ludovica Ottaviano
    • 摘要
    • Eco’s “theory of the lie” as a method for interpreting Zhang Dachun’s Xiaoshuo bailei
    • The mendaciousness of Xiaoshuo bailei
    • Eco’s lies in Xiaoshuo bailei: a Zhang’s interpretation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直直地去,彎彎地回——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詩歌中的「畸零地」初探/董恕明
    • 摘要
    • 一、引言:微小而堅忍的文化勞動者
    • 二、生活中的毛邊——你了解我的明白
    • 三、文化裡的保留地——你不了解我的明白
    • 四、生命中的過敏原——明不明白,到底
    • 五、代結語:忘路之遠近,異質寫……
    • 參考文獻
  • 月亮的鏡子——寂寞的人/沙力浪
    • The Mirror of the Moon——Lonely Man
  • 漫步在雲端/沙力浪
    • Walking in the Clouds
  • 〈千山外,水長流〉之主題意涵與傳播現象——以發表於《明報月刊》者為考察對象/王鈺婷
    • 摘要
    • 一、前言
    • 二、聶華苓作品曲折發表歷程與《千山外,水長流》之研究面向
    • 三、〈千山外,水長流〉於香港《明報月刊》之發表情形及其主題分析
    • 四、臺港文學交流與《明報月刊》之定位
    • 五、結語
    • 參考文獻
  • 女性鄉土的美學——陳淑瑤《流水帳》與蕭紅《呼蘭河傳》比較研究/張韡忻
    • 摘要
    • 一、女性鄉土及其顛覆
    • 二、敘事美學與抒情效果
    • 結論
    • 參考文獻
  • 三「文」主義——「冷戰末期」台灣的「文學史」建構(1979-1991)/張俐璇
    • 摘要
    • Abstract
    • 一、 關於「統一左派」與「華文文學」在台灣
    • 二、中美建交後的「文學史」書寫現象
    • 三、催生台灣文學史:《文學界》(1982-1988) 
    • 四、編列「左統」文學系譜:《文季》(1983-1985)
    • 五、再續「中華民國」文學史:《文訊》(1983-1991)
    • 六、結語:「冷戰末期」作為方法,與當代研究的反思
    • 附錄一:《文學界》季刊1982-1988年各期提要
    • 附錄二:《文季》文學雙月刊1983-1985年各期提要
    • 附錄三:《文訊》月刊/雙月刊1983-1991年各期提要
    • 參考文獻
  • 回歸與挫敗:戰後初期《新臺灣》的文化位置與身分論述/羅詩雲
    • 摘要
    • Abstract
    • 一、旅平臺人團體與《新臺灣》
    • 二、戰後初期旅平臺人的身分考辨與中國論述
    • 三、結語:前殖民地知識分子的焦慮與挫敗
    • 參考文獻
  • 文學是一種文化行動——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的文學創作自述/乜寇.索克魯曼
    • 乜寇的文學創作歷程
    • 我的第一首詩
    • 我的第一部小說
    • 我的文學啟蒙
    • 文學行動之一:東谷沙飛運動
    • 文學行動二:傳統豆類農作之復育保種運動
    • 文學行動三:Pistibuan家族返家護火行動
    • 文學行動四:masamu pataz tumaz忌殺黑熊
    • 暫結語
    • 參考文獻
紙本書 NT$ 640
單本電子書
NT$ 448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