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賢之路:西貢天主教傳教史
- 點閱:45
- 作者: 阮志偉主編 , 余嘉浩, 許家朗, 敖子亮著述
-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
- 出版年:2021[民110]
- ISBN:9789888759743
- 格式:PDF,JPG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8-25
適逢香港天主教傳教區成立一百八十年,本書以歷史人類學的角度,研究香港天主教自一八四一年監牧區成立後在西貢區的發展,探討教會在鄉村社會的植根,以及在傳播信仰時,與中國傳統文化、風俗和社會的關係,並分析天主教作為東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全書按天主教在西貢區的發展歷史,分為七個階段來介紹,先簡述西貢的沿革及人口情況,接着講述香港開埠初期,教會在西貢半島傳教的初創時代,以至代牧區初期至後期的傳教情況。另外亦回顧殉道的傳教士事跡、日佔時期神職人員面對的苦難,以至戰後時期教會的重建等。
古道行工作小組在整理及研究天主教在西貢鄉郊的傳教歷程時,除翻閱了百年以上的教區及政府文獻,還走訪超過二十條村落,尋找昔日傳教士的路線足跡。全書輔以逾百幀珍貴照片及各小堂的大事年表等,圖文並茂,將香港歷史中這一片鮮為人知的片段重現於讀者眼前。
- 推薦序一 蔡惠民神父(第5頁)
- 推薦序二 林社鈴執事(第7頁)
- 推薦序三 張學明博士(第9頁)
- 緒論 傳教士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第11頁)
- 第一章 西貢傳統社會及天主教的傳入(第15頁)
- 西貢的地理與自然環境(第16頁)
- 西貢的歷史沿革(第17頁)
- 西貢的人口分佈及社會(第20頁)
- 鄉村傳教先驅:宗座外方傳教會與客家的相遇(第31頁)
- 第二章 1841-1874 監牧區時期:西貢傳教之初(第43頁)
- 西貢歸香港監牧區管理(第45頁)
- 第一位米蘭外方傳教會神父到港(第46頁)
- 融入客家小島:聖福若瑟神父在鹽田梓(第47頁)
- 巡迴傳教士:和神父等繪製首張《新安縣全圖》(第49頁)
- 第三章 1874-1931 代牧區時期:艱辛與收獲(第57頁)
- 高主教在颱風吹襲後牧訪西貢(第60頁)
- 和主教的牧訪(第65頁)
- 英國租借新界:西貢脫離內陸(第66頁)
- 恩理覺任代牧及丁味略接任西貢司鐸(第69頁)
- 白沙澳教友村建成新聖堂(第74頁)
- 海灣小堂:北潭涌「羅瑪堂」及龍船灣「天主堂」(第80頁)
- 第四章 1931-1945 大浪堂區及日佔時期:失控與危險(第97頁)
- 大浪堂區及日佔前的西貢社會(第100頁)
- 日佔的西貢社會:國籍神父遇害(第106頁)
- 黃毛應小堂與抗日村民的犧牲(第110頁)
- 丁神父殉教:難以承受的重擔(第114頁)
- 赤徑聖家小堂: 逃亡與營救(第121頁)
- 第五章 1945-1969 教區建立及戰後社會服務(第131頁)
- 戰後西貢堂區的傳教發展(第132頁)
- 西灣海星小堂的建立(第136頁)
- 教育事業:深涌公民學校與地方社會(第140頁)
- 蛋家灣:獨一無二的天主教會所(第147頁)
- 西貢的社會服務:林柏棟與漁民信仰社區(第153頁)
- 第六章 1969-1981 本地化與更新時期(第165頁)
- 從陸上到水上:西貢堂區對漁民的服務(第166頁)
- 局勢動盪:范賫亮神父的遇害(第173頁)
- 萬宜水庫:村落重置與教會發展(第183頁)
- 合一象徵:浪茄聖誕小堂與福音戒毒村(第188頁)
- 第七章 1981-2000 朝聖與保育時期(第199頁)
- 公教童軍與聖堂復修(第201頁)
- 小堂更新:從天主教學校、營地到朝聖地(第209頁)
- 聖若瑟堂的復修:啟動西貢小堂的保育之路(第216頁)
- 結語:先賢之路與宗教遺產(第230頁)
- 附錄一 西貢傳教士及聖職人員小傳(第236頁)
- 附錄二 小堂大事年表(第262頁)
- 後記及鳴謝(第267頁)
- 參考文獻(第271頁)
紙本書 NT$ 632
單本電子書
NT$
47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8-25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8-2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