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6
本書作者以開放性的角度,從生活化的體驗提供面對生死的種種可能性,引領讀著從中找到與建立自己的生死觀。因此,不同的讀者會因生命經驗與思惟習慣的差異,在本書中找到不同的解讀角度。
透過十五個篇章,作者以互動式的討論,與我們共同探索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應做何事?引領我們從死亡恐懼觀照自己,覺察出活著的意義。從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到對死後世界、前世今生的討論,粹選出研究的精華。並提供悲傷處理、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安樂死與告別式的處理方法與問題探討。關於生前死後的種種生死學課題,本書可說是「生死一本通」的實用好書。
本書特色
生是什麼?
死是什麼?
在生死之間,如何活得有意義?
如果以一條線來譬喻,把兩端設定為生與死,
重點不在兩邊,而是在中間這一段,
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好好地活、好好地生。
如果以一條線來譬喻,把兩端設定為生與死,
重點不在兩邊,而是在中間這一段,
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好好地活、好好地生。
- 推薦序 面對死亡,正是修行最寶貴的方法 楊定一(第5頁)
- 自序 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第9頁)
- 第一章 生死學中學生(第21頁)
- 為什麼要學生死學?(第24頁)
- 生死學學什麼?(第28頁)
- 生死學學不到什麼?(第31頁)
- 如何看待生死學?(第33頁)
- 生死學談什麼?(第35頁)
- 生死學的基本精神(第38頁)
- 生死學的特色:解構(第40頁)
- 第二章 思索生死三大事(第43頁)
- 因不滿意而質疑:生命從哪裡來?(第45頁)
- 期望保證的啟問:死往何去?(第49頁)
- 價值的安立與探索:我想要我是誰?(第57頁)
- 實證主義的人生觀(第58頁)
- 功利主義的人生觀(第59頁)
- 實用主義的人生觀(第60頁)
- 進化主義的人生觀(第61頁)
- 共產主義的人生觀(第62頁)
- 個人主義的人生觀(第63頁)
- 自由主義的人生觀(第64頁)
- 第三章 死亡的恐懼(第67頁)
- 人為何恐懼死亡?(第68頁)
- 從死亡恐懼的排序觀照自己(第76頁)
- 第四章 死亡的覺察(第79頁)
- 如果遇到死神(第80頁)
- 如果沒有死神(第81頁)
- 該用什麼心態面對死亡?(第85頁)
- 意識死亡有意義嗎?(第87頁)
- 覺察死亡有什麼作用?(第94頁)
- 我是誰?(第96頁)
- 「定義法鼓山」的練習(第100頁)
- 「我是誰」的練習(第101頁)
- 第五章 死亡的練習(第103頁)
- 什麼情況下會覺察死亡?(第105頁)
- 為何要覺察死亡的可能性?(第107頁)
- 心理學家提供的「練習」(第109頁)
- 第六章 無常與變化(第117頁)
- 從無常變化出發(第118頁)
- 經常的變(第121頁)
- 關係的變(第123頁)
- 關係變化的可觀察原則(第125頁)
- 突如其來的變動破壞慣性(第127頁)
- 無常人生的四大恐怖(第131頁)
- 無法控制的老、病、死(第132頁)
- 失控的愛情也恐怖(第137頁)
- 出現變化時,追問兇手是誰?(第140頁)
- 自我防衛的習氣會先出現(第142頁)
- 關於失去與失落的不同思惟(第143頁)
- 閱讀也能讀出互動(第145頁)
- 把變動視為正常(第146頁)
- 到底是失去了還是得到了?(第149頁)
- 不變真的好嗎?(第150頁)
- 重複不變也象徵著苦悶(第151頁)
- 第七章 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第153頁)
- 儒家:三不朽的生死觀(第154頁)
- 孔孟的生死觀(第155頁)
- 道家:一切皆自然的生死觀(第157頁)
- 老子:出生入死(第160頁)
- 莊子:生死一體(第161頁)
- 道家與道教生死觀大不同(第162頁)
- 救贖的西方生死背景(第163頁)
- 中世紀:渴望死後世界(第164頁)
- 文藝復興:理性抬頭(第165頁)
- 現代:多元生死觀(第166頁)
- 存在主義:向死的存在(第167頁)
- 從西方哲學看生死(第168頁)
- 為何恐懼死亡?(第170頁)
- 道教與基督教看生死(第173頁)
- 佛教四有、六道的生死輪迴(第174頁)
- 第八章 死後的世界(第177頁)
- 從人的角度看待死後世界(第178頁)
- 四種生死觀(第181頁)
- 人為何關心死後世界?(第186頁)
- 死後靈魂去哪裡?(第189頁)
- 從宗教、文化看靈魂的去處(第192頁)
- 肯定輪迴者的觀點(第194頁)
- 科學試圖詮釋的文化現象(第196頁)
- 相信輪迴就該被前世今生綑綁嗎?(第198頁)
- 反對輪迴者的觀點(第200頁)
- 核心宗教教義的差異(第201頁)
- 生物學與遺傳學的質疑(第203頁)
- 第九章 前世今生的生死謎底(第205頁)
- 亟於探索宿緣的動機(第207頁)
- 心理學或宗教的詮釋(第213頁)
- 他者與社會文化共成的前世模組(第215頁)
- 記憶庫裡隱藏的祕密(第216頁)
- 虛擬人生的啟發(第219頁)
- 尋找自己此生的功課(第221頁)
- 從前世故事還可以看到什麼?(第223頁)
- 第十章 死亡與失落(第225頁)
- 失去嚴重與否是主觀的感受(第226頁)
- 拋去舊有格局與限制(第231頁)
- 從失落、悲傷到哀悼(第233頁)
- 失落帶來悲傷的情緒(第236頁)
- 悲傷需要哀悼處理(第238頁)
- 孩童面對失落的不同階段(第240頁)
- 「成年孤兒」的悲傷與壓抑(第246頁)
- 綜合整理的七階段分析(第249頁)
- 修補是長期的歷程(第251頁)
- 第十一章 悲傷處理(第253頁)
- 「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悲傷(第254頁)
- 臨終前五階段身心反應與其他觀點(第260頁)
- 影響喪親反應的因素(第265頁)
- 悲傷輔導的程序與原則(第271頁)
- 悲傷從何而來?(第280頁)
- 失落與哀傷的超越(第284頁)
- 走出失落之痛的要素(第289頁)
- 第十二章 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第293頁)
- 安寧照顧的重要面向(第294頁)
- 從全人照顧到四全照顧(第297頁)
- 安寧照護的目標與原則(第300頁)
- 安寧療護的原則(第302頁)
- 臨終病人的靈性(spiritual)課題(第304頁)
- 臨終病人的心靈轉變(第308頁)
- 如果身邊就有臨終病人(第313頁)
- 第十三章 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第319頁)
- 時空觀的落差(第321頁)
- 危脆的關係變化(第332頁)
- 瀕臨者的歷程(第334頁)
- 第十四章 安樂死(第345頁)
- 安樂死的緣起與發展(第348頁)
- 安樂死的分類(第349頁)
- 安樂死的倫理學反思(第355頁)
- 安樂死的宗教性思維(第359頁)
- 安樂死的醫療省察(第362頁)
- 安樂死的法律考量(第365頁)
- 反對安樂死的綜合討論(第367頁)
- 支持安樂死的綜合討論(第369頁)
- 第十五章 死亡與告別(第371頁)
- 要不要告別?(第373頁)
- 最後告別的預立遺囑(第374頁)
- 最後告別的告別式(第377頁)
- 臨終的詩偈與墓誌銘(第381頁)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6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