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正文十四章、附錄三篇而成,約三十五萬字。人性論為中國文化的根據,欲言中國文化之特徵,必先了解中國的人性論,始可免敷泛支離之弊。著者先由周初人文精神之發展,以探索其如何到達人性論得以成立的歷程,將古代思想史作有機體之把握。更由背景、動機、目的、方法等以說明各家人性論異同之處,及由人性論異同所展開的有關其他思想的異同,使其條理分明,不相側雜。每一結論之提出,皆由基本材料之精密歸納而來;凡文獻真偽及時代先後之爭,皆由相關資料之精密考據而定。去空疏之談,斥拘滯之見,為治中國思想史開闢新途徑。
- 自敍(第iv頁)
- 第一章 生與性 ── 中國人性論史的一個方法上的問題(第1頁)
- 第二章 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第15頁)
- 一、槪述(第15頁)
- 二、周初文化的系屬問題(第16頁)
- 三、敬的觀念之出現(第20頁)
- 四、原始宗教的轉化(第24頁)
- 五、周初人文精神對人性論的妊育及其極限(第30頁)
- 第三章 以禮爲中心的人文世紀之出現,及宗教的人文化 ─ 春秋時代(第36頁)
- 一、周室厲幽時代宗教權威之墜落及其原因(第36頁)
- 二、禮與彜的問題(第41頁)
- 三、春秋時代,是以禮爲中心的人文世紀(第46頁)
- 四、宗教的人文化(第51頁)
- 六、性字之流行及向人性論的進展(第56頁)
- 第四章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之地位,及其性與天道的問題(第63頁)
- 一、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之地位(第63頁)
- 二、論語中兩個性字的問題(第77頁)
- 三、孔子對傳統宗教的態度,及性與天道的融合(第80頁)
- 四、仁是性與天道融合的眞實內容(第90頁)
- 第五章 從命到性 ── 中庸的性命思想(第103頁)
- 一、中庸文獻的構成及其時代(第103頁)
- 二、第二十章的問題(第107頁)
- 三、中庸上篇思想的背景與結構(第110頁)
- 四、釋中庸(第112頁)
- 五、命與性(第116頁)
- 六、性與道(第118頁)
- 七、道與教(第120頁)
- 八、釋愼獨(第123頁)
- 九、釋中和(第125頁)
- 十、程伊川與中和思想的曲折(第128頁)
- 十一、朱元晦與中和思想的曲折(第134頁)
- 十二、下篇成篇的時代問題(第138頁)
- 十三、上下篇的關連(第146頁)
- 十四、誠與仁(第148頁)
- 十五、誠的展開(第151頁)
- 十六、誠與明(第154頁)
- 第六章 從性到心 ── 孟子以心善言性善(第161頁)
- 一、性善說是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第161頁)
- 二、性善之性的內容的限定(第164頁)
- 三、心善是性善的根據(第170頁)
- 四、惡的來源問題(第174頁)
- 五、由心之存養擴充的工夫以盡心知性知天(第178頁)
- 六、由心善,到踐形(第184頁)
- 七、與告子爭論之一 ── 性善及性無善惡(第187頁)
- 八、與告子爭論之二 ── 義內義外問題(第190頁)
- 第七章 陰陽觀念的介入 ── 易傳的性命思想(第199頁)
- 一、孔門性命思想發展中之三派(第199頁)
- 二、易與易傳(第201頁)
- 三、乾彖傳及繫辭中的性命思想(第205頁)
- 四、說卦的性命思想(第209頁)
- 五、易傳對易的原始性地宗教的轉換(第212頁)
- 六、易傳性命思想中的問題(第216頁)
- 第八章 由心善向心知 ── 荀子經驗主義的人性論(第223頁)
- 一、荀子思想的經驗地性格(第223頁)
- 二、天人分途(第225頁)
- 三、荀子所說的性的內容及性惡論的根據(第229頁)
- 四、由惡向善的通路 ── 心知(第239頁)
- 五、知以後的工夫及師法的重要性(第248頁)
- 六、荀子性惡論中的問題(第255頁)
- 第九章 先秦儒家思想的綜合 ── 大學之道(第263頁)
- 一、槪述(第263頁)
- 二、從古代學制看大學的成篇時代(第265頁)
- 三、從大學的思想內容看它的直接來源(第273頁)
- 四、原義試探(第277頁)
- 五、朱元晦的大學新本問題(第291頁)
- 六、王陽明對朱元晦的爭論(第299頁)
- 第十章 文化的另一傳承 ── 墨子的兼愛與天志(第313頁)
- 第十一章 文化新理念的開創 ── 老子道德思想之成立(第325頁)
- 一、老子思想的時代背景(第325頁)
- 二、道的創生過程 ── 宇宙論(第329頁)
- 三、人向道德的回歸 ── 人生論(第339頁)
- 四、道德的政治論(第351頁)
- 第十二章 老子思想的發展與落實 ── 莊子的「心」(第358頁)
- 一、有關莊子的若干問題(第358頁)
- 二、莊子重要名詞疏釋之一 ── 道,天,德(第365頁)
- 三、莊子重要名詞疏釋之二 ── 情,性,命(第370頁)
- 四、莊子重要名詞疏釋之三 ── 形,心,精神(第377頁)
- 五、莊子對精神自由的祈嚮(第389頁)
- 六、思想的自由問題(第400頁)
- 七、死生的自由問題(第405頁)
- 八、政治的自由問題(第409頁)
- 第十三章 道家支派及其末流的心性思想(第415頁)
- 一、道家的正宗與支派(第415頁)
- 二、楊朱及列子中的楊朱篇(第418頁)
- 三、由田駢愼到的道與法的結合到韓非(第430頁)
- 四、呂氏春秋的本生貴生(第441頁)
- 五、宋鈃尹文與管子中的道家思想(第444頁)
- 第十四章 總結 ── 精神文化在開創時期的諸特性(第456頁)
- 附錄一 有關老子其人其書的再檢討(第464頁)
- 一、有關本問題的材料批判上的若干問題(第464頁)
- 二、重新檢討先秦有關資料(第469頁)
- 三、重新檢討史記老子列傳(第483頁)
- 四、由現行老子以考查其作者及其傳承(第491頁)
- 附錄二 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 ( 原名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 )(第509頁)
- 一、從文字學上看陰陽二字之原始意義(第510頁)
- 二、詩經中的陰陽觀念(第511頁)
- 三、春秋時代陰陽觀念之演變(第513頁)
- 四、春秋時代的五行觀念(第518頁)
- 五、我對今文尚書在文獻上的一般看法(第525頁)
- 六、甘誓的成立時代及其中的五行問題(第530頁)
- 七、洪範的成立時代及其中的五行問題(第537頁)
- 八、戰國時代陰陽觀念的演變與易傳中的發展(第555頁)
- 九、易傳與道家的關係(第563頁)
- 十、戰國時代五行觀念的演變與鄒衍(第567頁)
- 十一、陰陽五行進一步的融合 ── 從呂氏春秋到董仲舒(第575頁)
- 附錄三 由尚書甘誓、洪範諸篇的考證,看有關治學的方法和態度問題 ── 敬答屈萬里先生 ( 摘要。原文見民主評論十三卷十一十二兩期 )(第588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