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8-02
當劇場、民眾與文化行動被連結起來時,我們面臨了三項提問。首先,民眾是誰?而後,劇場知識人與民眾的對待。最後,這樣的劇場能生產什麼呢?
民眾是誰?基本上,可以被劃為兩種狀態。一種涉及法國哲學家傅柯所言的「被當代資本與國家的神經系統所征服或安撫的民眾,到底如何抵抗的問題。」那麼,自外於這控制體系下,具備階級對抗位置的稱作「諸眾」(multitude)的民眾,又如何在劇場中,尋找文化行動的抵抗呢?舉例而言,在一個資源豐富的社區與在備受空汙脅迫下的台西村農民,展開庶民戲劇工作坊與表演,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歷。但,即便是後者,在失喪左眼的台灣社會,仍然很難是一種劇場所帶動的文化覺醒。更多的是底層農民的登台,在大眾傳媒中成為一股另類的風潮,驅動社會開展環境運動是階級運動的討論。
這時,滋生了階級處境的思考與實踐方案。並也進一步驅動我們展開田野調查的「蹲點」。我們總是透過「蹲點」,在實際的作為中,開展從自我到他者的參與式觀察。當這樣的作為漸漸讓隔閡消彌,並產生親近的關係時,他者的故事便形成彼此共同的故事。這時,我們開始思考,如何以劇場作為文化行動的可能性。故事,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由說故事的民眾親自搬上表現的空間,稱做舞台。
所以,這樣的劇場能生產什麼呢?它能帶來「革命的預演」嗎?或者,較為真實的情境,就是創造「對話」的場域?可以說,在「後革命」年代,雖然革命顯得那般不入當代的鏡頭;然而,幽靈卻因此意欲表現徘徊不去的無所不在。然則,劇場的瞬間表現,並無法容下任何革命的教條。這無論在一個社會或團體的內部如此,就跨越區域所形成的團體而言,應該更是如此。在「革命」與「對話」的辯證中,兩者無法僅取其一而能生產進步的左翼劇場,這也形成亞洲民眾劇場在創造共同場域時,值得參照的核心價值。
- 推薦文(第6頁)
- 自序:觀眾,如何站起來?(第9頁)
- [ 輯一 ] 劇場 民眾 亞洲連結(第14頁)
- 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第三世界(第16頁)
- 劇場,亞際作為交流的向度(第31頁)
- 東亞民眾戲劇的另類視野(第35頁)
- 冷戰風雲下的客家運動(第50頁)
- 帳篷劇是想像力的避難所(第65頁)
- 在東亞核心現場移動的舞踏 ── 魂之結(第82頁)
- 誰是說故事的人 ── 跨越邊界的《鏡花轉》(第87頁)
- 揭開新南向文化的帝國面紗(第91頁)
- 來自南方的劇場 ── 與泰國民眾戲劇的重逢(第102頁)
- 魔幻寫實的瞬間 ── 拉丁美洲攝影展(第115頁)
- [ 輯二 ] 劇場 改造世界的文化想像(第120頁)
- 劇場能改造世界嗎?── 亞際民眾戲劇的反思(第122頁)
- 劇場、社區共同體與變身 ── 兩種劇場、民眾與社區(第142頁)
- 劇場,革命與對話 ── 探查「被壓迫者劇場」(第152頁)
- 劇場作為看見彼此的場域 ──《亞瑟,不一樣》與《歐菲斯星球》(第157頁)
- 1895,火燒庄 ── 怎樣的抉擇?(第161頁)
- 身體革命:新工人劇場(第165頁)
- 血與汗 ──《我的詩篇》,紀錄電影與詩歌的對話(第178頁)
- 反戰,2003 ── 街頭行動劇(第185頁)
- 一個劇作家的誕生與死滅(第189頁)
- 《明白歌》── 敘事、說唱與民眾參與劇場(第194頁)
- [ 輯三 ] 劇場 作為文化行動(第198頁)
- 文化行動的入徑 ── 從「回到里山」到「返鄉的進擊」(第200頁)
- 返鄉的進擊 ── 在台西村的文化行動(第202頁)
- 回到里山的文化行動 ── 從美濃到大地藝術祭(第209頁)
- 劇場,以文化行動現身(第214頁)
- 說出故事的人(第217頁)
- 變身的哪吒 ── 寫給囚禁中的非行少年(第222頁)
- 一畝田,一粒米(第238頁)
- [ 輯四 ] 劇場 轉身 前行(第244頁)
- 在後現代的避走中反抗(第246頁)
- 近身的虛構或真相 ── 夜長夢多(第249頁)
- 《夜半鼓聲》敲響的是什麼?(第252頁)
- 儀式、夢境與救贖的危機 ──〈美國 民主〉的美學聯想(第256頁)
- 劇場與作家的思想對話 ── 關於《另一件差事》(第259頁)
- 漢生海賊王(第263頁)
- [ 輯五 ] 劇場 轉身 前行(第266頁)
- 轉身 ── 寫給母親(第268頁)
- 父親的舊鞋(第273頁)
- 撿骨(第277頁)
- 血液的旅途(第280頁)
- 〈來甦〉的山路上,送你遠行 ── 追思陳映真先生(第287頁)
- 在右外野的草叢中 ── 1970(第302頁)
- 後記(第308頁)
紙本書 NT$ 360
單本電子書
NT$
21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8-02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8-02
類似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