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
點閱:2572
1219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 譯自:Tänk om:en studie i oro
- 作者: 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著 , 溫澤元譯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年:2022
- 集叢名:from:140
- ISBN:9789860777918
- EISBN:9786267118016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216538
為何憂慮與恐懼會主導我們的人生?
二〇一七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焦慮症和憂鬱症已成為影響身體健康的主因;二〇二〇年,全台灣有二〇五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每四人就有一人不快樂。但是,焦慮已經不是臨床患者的專利,而是當代普遍的精神問題。在日常情境中,讓我們焦慮的原因幾乎無所不包:工作、學業、經濟收入、人際關係、性取向、自我形象、生命有無意義⋯⋯
然而,過去兩百年來,人類的經濟與科技發展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連低收入族群普遍都過得比中世紀的國王還好,為什麼我們還是不快樂?
瑞典社會學家羅蘭.保爾森在本書中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視野切入,指出焦慮、自我懷疑與批評其實是近代才有的現象,而諸多精神問題也是社會建構下的產物。現代社會打造出奉科學為圭臬、機械般重複的勞動模式,以及凡事皆需精準計算的環境,而經濟與科技的進步也讓生活充滿無數與未來相關的選擇,反而使我們越來越無法習慣生命的不確定性,甚至覺得風險無所不在。
保爾森深入探討數百份研究,亦結合大量私密而令人心碎的第一手訪談紀錄,闡述了人類的憂慮和恐懼從史前時代發展至今的演變,揭露我們的心靈是如何被未來、因果、風險及個人想法或感受逐漸侵蝕,並期望能藉本書讓整個社會正視普遍化的精神問題從何而來,建立起必要的良善關懷態度。
- 導讀 面對焦慮,學習與不確定共存
- 前言
- 思緒之窗
- 震耳欲聾的思緒
- 與不確定性共處
- 第一部 當代的焦慮
- 我們過得好嗎?
- 什麼是焦慮與擔憂?
- 思想桎梏
- 第二部 回顧歷史:我們怎麼走到這一步?
- 時間跨度
- 除魅
- 機器的附屬品
- 世界作為一種風險
- 自我作為一種風險
- 自我懷疑
- 第三部 當代應對措施:我們(能)做什麼?
- 控制擔憂
- 與憂慮共處
- 超越治療
- 致謝
紙本書 NT$ 480
單本電子書
NT$
33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