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
美國紐約時報Top 10
貝禮詩女性小說獎決選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全美公共廣播電台、Amazon、《芝加哥論壇報》、《衛報》、《環球郵報》、《書頁雜誌》評為最佳小說
 

在倫敦西北,將人貼上各種標籤是司空見慣。
 
史密斯能力精湛,她將所有吉光片羽凝結在名為倫敦的琥珀中。
——《出版者週刊》
 
黎亞沒有聲音。做為黑人同事中的唯一白人,她任憑嘲弄;面對想要孩子的丈夫,她說不出反對意見。她無力離開倫敦西北,直到這顆安全泡泡被一名詐欺犯刺破,真實世界就此破門而入。
娜塔莉沒有自己。白人朋友是她來去自如的通行證,有色人種是她身上剝不下的標籤。因此她需要新定義――成功人士、美麗人妻、稱職母親。她卻因此在成年世界裡溺斃,無處求救。
奈森正在下墜。高中時代的他是足球隊明星,置物櫃塞滿女孩的愛慕信,前途一片光明――直到受傷、用藥、遭退學,最終流落街頭。他認為人生沒有希望,因為出生後唯一方向就是死亡。
菲立克斯正在往上。他在窮困的西北區長大,空有一身才華,卻只能在低階工作與藥物菸酒中打轉。當他決定遠離,人生便開始不同;當他再次回去,機緣與巧合便攫住他,讓他永遠無法離開。
四人的命運在倫敦西北巧合交會,各自演繹手上那份交雜悲喜與荒謬的劇本;再無知無覺的分開,遺忘彼此的存在。
 
在獲獎無數的《白牙》、《論美》之後,莎娣.史密斯採取全新實驗式手法進行敘事。她曾在訪談中提及對固定形式的易厭,本書她轉換敘事風格,呈現四個截然不同、出身西北的小人物:混亂且優柔寡斷的黎亞、壓抑而追求秩序的娜塔莉、往下墮落、悲觀導向的奈森,以及正從谷底攀爬而上的菲立克斯。在《西北》,方向和時間流向的定義也被顛覆。當你以為正在往上,其實正在落下;以為走往光明面,卻逐漸進入黑暗。她將西北地區設為錨點,安排角色離開、滯留、重返或游移其中,時而嘗試突破,前往一個更好或更糟的地方。她以隱晦且冷靜的聲音訴說現代社會平和表面下的躁動、憤怒與惶然不安。在她筆下,所謂倫敦,形象躍然紙上。
 
§莎娣.史密斯作品集§
《白牙》White Teeth
《簽名買賣人》The Autograph Man
《論美》On Beauty
《搖擺時代》Swing Time
《西北》NW
 
 
名家推薦
臺北大學應用外語系 王景智教授 專文導讀
收錄譯者葉佳怡 譯後記
小說家 王聰威、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江淑琳、作家 李欣倫、作家 陳思宏、小說家 陳又津、作家、畫家 馬尼尼為、作家 許菁芳、作家 盛浩偉、作家 黃崇凱、陽明交通大學外文系終身講座教授/國家講座主持人 馮品佳――推薦
 
媒體讚譽
莎娣.史密斯以不同的書寫技巧呈現幾位主角的個性,是很有趣的再現方式。主角的遭遇,再次揭露倫敦這個多元城市內在隱含的各種壓力、偏見與社會流動。――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江淑琳
 
在充滿多元文化的倫敦中描繪出階級及認同,是一部強而有力的作品。
——《娛樂週刊》
 
此作是一堂關於自由風格書寫的大師課。史密斯揉雜了各種角色的聲音和小短文、詩歌和即時訊息、臥房風格的不同偏好和謀殺事件,而且還透過機巧、不動聲色的慧黠筆法,讓整體結構不至於崩毀成毫無一致性的爛泥。史密斯的寫作技巧是如何讓角色變得值得一讀的範本。
——《新聞日報》
 
(此作)大膽挪用了名作家喬伊斯的創作形式,但幸好不像她致敬的偶像一樣難以進入……就跟莎娣.史密斯之前備受稱譽的作品《白牙》一樣,《西北》是一部都會史詩鉅作。
——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Joyce Carol Oates)
 
《西北》展現出精細調控過的拆解技巧;史密斯擁有豐富的敘事天賦,這次更是拿出各種壓箱寶,就為了探索更深邃的真相,即便真相令人痛苦,她仍敢於冒險。此作實屬罕見,是一部激進、熱情又真實的小說。
——作家安妮.恩萊特(Anne Enright),《紐約時報書評》
 
無法停止讚嘆……如比傑出……史密斯狀似隨興的才華總能帶來驚喜,她針對養育孩子及工作所丟出的洞見,你我其實都早已隱約感覺到,但從未有人能如此清楚地說明出來。
——書評編輯羅恩.查爾斯(Ron Charles),《華盛頓郵報》
 
《西北》提供了對各種邊界的細緻探索,其中有些邊界充滿孔隙,有些難以穿越,這些邊界存在於都會中心所有緊密住在一起的人群之間,在他們之中,將有餘裕之人和無餘裕之人隔開的鴻溝逐漸擴張,創造出我們所有人都可能跌入的危險裂隙。
——全美公共廣播電台
 
長久以來,關於三十出頭的女性人生,這是我讀過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史密斯才華洋溢的視角,以及筆下各種不尋常的聽覺元素,應該足以讓其他讀者不自覺地深陷其中。
——彭博社
 
經由《西北》,史密斯交出一部生氣勃勃的作品:這是一本足以反映當下眾多議題的及時作品,其中包括金錢、道德、階級,以及我們究竟是不是能夠掌握自身命運的『唯一作者』。
——《書頁雜誌》


作者
莎娣‧史密斯 Zadie Smith
1975年出生於北倫敦,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牙買加人。她就讀劍橋大學英文系,1997年畢業。
她備受讚譽的第一本小說《白牙》(White Teeth)是一幅現代倫敦多元文化的生動寫照,闡述三個不同族裔家庭的故事。該書獲得諸多獎項,包括《衛報》首作獎,惠布瑞特首作獎和不列顛國協作家新作獎等;同時也奪得艾瑪獎的最佳小說和最佳女新人獎,進入《週日郵報》青年作家獎和百利女性小說獎以及作家協會小說首作獎的決選名單。這本書讓她從藉藉無名之士一躍而為眾所矚目的文壇新星,不少評論家將之譽為年輕世代的魯西迪(Salman Rushdie)或者古雷西(Hanif Kureishi)。
莎娣‧史密斯的第二本小說《簽名買賣人》(The Autograph Man)是一個關於失落、執迷和聲名本質的故事。在書中,她以戲謔的方式檢視聲名的虛浮與不可靠。同時,她也透過鮮活的言詞,將好萊塢電影元素融入書中人物的日常對話,顯示出與她同一世代的人,在生活中,如何受到好萊塢的影響。該書贏得2003年《猶太季刊》文學獎,同年亦被英國權威文學雜誌Granta選為二十位年輕世代最佳作家之一。

2005年,她的第三本作品《論美》(On Beauty)入圍英國曼布克文學獎決選,並在2006年獲得百利女性小說獎。莎娣‧史密斯,絕對是這個世紀值得期待的重要作家。
 
譯者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人文社科作品《恐怖時代的哲學》《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報導文學《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圖像小說《歡樂之家》,以及小說《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消失的她們》等十數種。
 


  • 版權頁
  • 總導讀 我們與陌生人的距離/ 國立台北大學 應用外語系教授 王景智
  • 造訪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訪客
    • 西北6區
    • (西1區)
    • 西北6區
  • 主人
    • 7麥香魚、大薯和蘋果派
    • 8放射治療
    • 9陷入困惑
    • 10 說話,廣播
    • 11 想盡辦法
    • 12 性格速寫
    • 13 碎石
    • 14 朦朧的欲望
    • 15 依雲礦泉水
    • 16 新課表
    • 17 中等教育普通證書
    • 18 索尼牌隨身聽(借來的)
    • 19 繞路至過去完成式
    • 20 索尼牌隨身聽復刻版
    • 21 簡愛
    • 22 引用
    • 23 Spectrum 128K
    • 24 數字 37
    • 25 賴活
    • 26 相對時間
    • 27 五十毫升的伏特加
    • 28 兔子
    • 29 兔子,跑啊
    • 30 剩餘價值、思覺失調、青春期
    • 31 獲准進入
    • 32 差異
    • 33 控告方
    • 34 裂痕
    • 35 煩憂啊!
    • 36 敵人的敵人
    • 38 但就另一方面來說
    • 39 和羅德尼一起讀書
    • 40 醜律師
    • 41 補充(說明)
    • 42 好地方/沒有的地方
    • 43 對立
    • 44 未訪的布萊茲海德莊園
    • 45 經濟學
    • 46 為一個抽象的概念暫停
    • 47 再一次暫停
    • 48 居民大會
    • 49 流動性
    • 50 羅德尼的筆記
    • 1紅色髮辮
    • 2奇異果
    • 3洞
    • 4不確定性
    • 5哲學上的分歧
    • 6一些答案
    • 51 臥底
    • 52 勢均力敵
    • 53 超脫樂團
    • 54 擴充教育
    • 55 凱莎的第一次造訪
    • 56 家族羅曼史
    • 57 抱負
    • 58 黎亞的第三次造訪
    • 59 妥當的名字
    • 60 她的恍然大悟
    • 61 一見鍾情
    • 62 蒙田
    • 63 事先考察
    • 64 教育方面的補充(說明)
    • 65 三月八日
    • 66 菜單
    • 67 渴望
    • 68 范倫鐵諾
    • 69 愛的發明:第一幕
    • 70 一次次分離
    • 71 幫黎亞把沉重的旅行背包搬上客運門口的階梯
    • 72 羅曼史的語言
    • 73 唯一作者
    • 74 一次目擊
    • 75 行動主義
    • 76 放縱
    • 77 一次目擊
    • 78 關於不停關注米雪爾.荷蘭德人生發展的一個理論
    • 79 歷史的終結
    • 80 流行娛樂中的意識型態
    • 81 無從撫慰(黎亞的第六次造訪)
    • 82 就業博覽會
    • 83 隱喻的引喻失義
    • 84 團隊思考
    • 85 林肯律師學院
    • 86 風格
    • 87 米迦勒學期的第一場導師晚宴
    • 88 愛的發明:第二幕
    • 89 時間慢下來
    • 90 社交脈絡的理解困難
    • 91 週四下午十二點四十五分:辯護
    • 92 正餐之後
    • 93 (陰性的)討人喜歡
    • 94 命名的喜悅
    • 95 性交之後
    • 96 唯一作者
    • 97 注意
    • 98 六個月紀念
    • 99 法蘭克尋求黎亞的認可
    • 100 娜塔莉尋求愛蓮娜的認可
    • 101 繼續、向上
    • 102 救救妳自己
    • 103 資本主義的豬
    • 104 百分之一百一十
    • 105 綠園的浪漫場景
    • 106 《居無定所》
    • 107 我們別吵了,噓
    • 108 積極行動的政治學
    • 109 約翰.鄧恩,林肯學院,一五九二
    • 110 關於個性的補充說明
    • 111 職場酒局
    • 112 湯瑪斯.摩爾爵士,林肯律師學院,一四九六4
    • 113 蜜月(兩週)
    • 114 夢幻島
    • 115 老貝利街
    • 116 窺淫癖
    • 117 更衣室內
    • 118 緊急諮詢
    • 119 那些屌
    • 120 介入
    • 121 值得學習的那些楷模
    • 122 希爾朵拉的建議
    • 123 先說掰敗
    • 124 升任正式律師的面試提問
    • 125 哈利斯登的英雄(搭配補充說明)
    • 126 童雅尋求凱莎的認可
    • 127 混亂和其他特質之間的連結
    • 128 「在前線」
    • 129 回歸
    • 130 重新回歸
    • 131 重訪
    • 132 家裡的(事)
    • 133 合眾為一
    • 134 疑心病
    • 135 不屑
    • 136 蘋果花,三月一日
    • 137 思路
    • 138 http://www.google.com/search?client=safari&rls=en&q=kierkegaard&ie=UTF-8&oe=UTF-8
    • 139 雙重思考
    • 140 公開展示
    • 141 約炮網站
    • 142 科技
    • 143 禮物
    • 144 速度
    • 145 完美
    • 146 雪柔(L.O.V.E.)
    • 147 約炮網站
    • 148 未來
    • 149 大自然成為文化
    • 150 約炮網站
    • 151 反悔
    • 152 過去
    • 153 布里克斯頓區
    • 154 大自然的力量
    • 155 關於電視的幾點觀察
    • 156 梅蘭妮
    • 157 公園之上
    • 158 共謀
    • 159 公園裡
    • 160 時間加速
    • 161 差異性
    • 162 證據
    • 163 建築作為一種命運
    • 164 半抽離
    • 165 舞臺指示
    • 166 時間加速
    • 167 疑慮
    • 168 非洲小百貨的終局
    • 169 和蕾拉吃午餐
    • 170 扮裝
    • 171 我,我自己,我一人
    • 172 套裝組合
    • 173 在遊樂場
    • 174 桃色,牡丹花
    • 175 戈爾德斯綠地區火葬場
    • 176 遭到無視
    • 177 忌妒
    • 178 蜂窩頭
    • 179 警句
    • 180 所有那些現代化生活設備
    • 181 復活節假期
    • 182 廢墟中的愛
    • 183 敘舊
    • 184 被逮到
    • 185 向前走
  • 穿越
    • 從威爾斯登巷到基爾本大街
    • 從射擊山到財富綠地區
    • 從漢普斯特到拱門區
    • 漢普斯特荒野
    • 霍西恩巷的角落
    • 霍恩西巷
  • 造訪
  • 致謝
  • 譯後記 為生活中的「那什麼」找說法/ 本書譯者 葉佳怡
  • 版權致謝
紙本書 NT$ 550
單本電子書
NT$ 385

套書組合
莎娣‧史密斯經典套書(全套5冊)

閱讀莎娣‧史密斯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除了她擅長剝開生活光鮮的表象,彰顯內裡實際的顏色之外,語言表現讀來更像是經歷一段離奇的書寫旅程。我們可能會在她的作品中,看到莎士比亞,看到維吉妮亞.吳爾芙,或是聽到樂團、歌手的吟唱。將這些寫作風格或歌曲,融入角色的生活中,交會出讀者真實生活的意象:多元、墮落、沉淪、再起、求生。從中,人們或許得以尋得自己的方向,朝某處前去。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