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1-02-07
本書榮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肯定
得獎評語:「從參與觀察出發,以宏觀視野扎實理論探討台灣在地生態保育議題。選題親切、觀點新穎、敘事生動、文筆流暢,充滿土地之愛,知識、熱情和行動的能量。」
本書是景觀生態學者方偉達從二○○○年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景觀研究所求學深造之後,經過十年的醞釀與反省,在二○一○年結集出版的環保文學作品。全書散發著濃郁的本土生態報導文學的風格。他以如椽之筆,分析台灣移民文化的多變性、島嶼物種的多樣性等環境特徵,演繹出台灣生態拼貼的馬賽克圖像。作者除了考證台灣四百年來的開拓史,更分析出原住民、客家族群在寶島土地上的種種歷史集體記憶。
本書擴大了自然生態及人文生態的層面,並記錄了台灣學者多人在生態保育方面「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再造成果。本書記載著許多學者們透過生態保育、復育和教育的手法,進行生態調查、紀錄和重建的故事。作者邀集攝影專家,透過攝影鏡頭「瞬間捕捉」凍結當時的畫面,以文字意象進行敘事旁白,以鎖定全書在《人本教育札記》專欄刊登時(二○○七年~二○○九年)特定的人物和事件。作者從口述歷史中進行敘事補強,從原住民對於「台灣」命名的稱謂考證,到阿美族和泰雅族的生態記事,透過山之巔到海之濱不斷地走訪,從台灣北端走到台灣南端,作者除了探訪生態的最新議題,同時也思考著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的生態關係。
本書作者在二○○七年初開始撰寫《生態瞬間》,撰寫到二○○九年八月八日的「八八水災」,其間榮獲二○○八年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得獎評語略以:「從參與觀察出發,以宏觀視野扎實理論探討台灣在地生態保育議題。選題親切、觀點新穎、敘事生動、文筆流暢,充滿土地之愛,知識、熱情和行動的能量。」
- 推薦序(第II頁)
- 自序(第IV頁)
- 阿美族的豐饒原鄉 花蓮馬太鞍濕地(第3頁)
- 蘇花高速公路? 生態金字塔的殺手(第13頁)
- 關渡濕地:尋訪台北大湖的遺跡(第25頁)
- 人文歷史健忘的淡水河 悲愁‧歡戀‧預言(第37頁)
- 土城彈藥庫生態遠景發想 重闢土城的後花園(第49頁)
- 貓空纜車:孟浪與危機(第59頁)
- 台灣高鐵,是鳥類的禁航區?(第69頁)
- 桃園的1545座埤塘,消失中…(第77頁)
- 水蓮花最後的孤戀:台灣萍蓬草(第85頁)
- 探訪紅檜巨木的故鄉-鎮西堡(第95頁)
- 合歡山與泰雅晏蜓的夏日(第105頁)
- 黑面琵鷺:戰勝了50/500原則(第117頁)
- 尋找台南大灣(第127頁)
- 台南縣政府對上諸羅樹蛙(第137頁)
- 營造水雉棲地(第145頁)
- 黑嘴端鳳頭燕鷗,就在眼前!(第155頁)
- 再見,七股!(第167頁)
- 注意,外來種植物入侵了!(第177頁)
紙本書 NT$ 300
單本電子書
NT$
21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1-02-07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1-02-07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