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訊新秩序|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全球網路安全辯論
一、國際資訊新秩序(1976—1984年)
國際資訊新秩序(The New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Order)有兩個主要背景。一是美蘇冷戰,重要標誌是1946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將蘇聯定義為敵對國家。二是亞非拉風起雲湧的反帝反殖運動,僅1960年代就有將近50個國家獲得獨立。在這兩個主要背景下,新獨立的國家發起不結盟運動,希望突破美蘇主導的兩極世界……
二、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2003—2005年)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The World Summit on Information Society)分兩期召開。高峰會總體上圍繞著該建設怎樣的資訊社會展開,但是最重要的議題是網際網路治理。
2005年,第二期高峰會在突尼斯召開。中國提倡政府主導的網際網路治理模式;美國提倡市場主導的網際網路治理模式;歐盟提倡公私合作模式,主張由市場負責網路核心資源的管理,由政府制定網際網路治理的根本原則。但是,歐洲學者認為,中國與美國可能在突尼斯高峰會之前已經私下交易。網際網路治理方面的爭議演化為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衝突……
三、全球網路安全辯論(2013年開始)
全球網路安全大辯論從2013年初期中美雙邊對峙開始,恰逢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成功(2013年1月21日)。在此後的3個月中,中美網路安全爭議按照美國設定的軌道進行,這構成了全球網路安全大辯論的第一階段。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3年6月5日,史諾登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稜鏡」監控項目(PRISM),掀開了美國大規模監控全球通訊的冰山一角……
▪本書特色
國際資訊新秩序、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以及全球網路安全辯論從197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都試圖解決諸如全球資訊流通的不平衡這些結構問題造成的後果。這三段歷史恰好位於地緣政治、產業、學術以及技術的交叉點,完整、清晰而又集中地折射出來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領域存在的問題,以及該領域弱肉強食之本質特徵。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The World Summit on Information Society)分兩期召開。高峰會總體上圍繞著該建設怎樣的資訊社會展開,但是最重要的議題是網際網路治理。
2005年,第二期高峰會在突尼斯召開。中國提倡政府主導的網際網路治理模式;美國提倡市場主導的網際網路治理模式;歐盟提倡公私合作模式,主張由市場負責網路核心資源的管理,由政府制定網際網路治理的根本原則。但是,歐洲學者認為,中國與美國可能在突尼斯高峰會之前已經私下交易。網際網路治理方面的爭議演化為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衝突……
三、全球網路安全辯論(2013年開始)
全球網路安全大辯論從2013年初期中美雙邊對峙開始,恰逢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成功(2013年1月21日)。在此後的3個月中,中美網路安全爭議按照美國設定的軌道進行,這構成了全球網路安全大辯論的第一階段。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3年6月5日,史諾登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稜鏡」監控項目(PRISM),掀開了美國大規模監控全球通訊的冰山一角……
▪本書特色
國際資訊新秩序、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以及全球網路安全辯論從197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都試圖解決諸如全球資訊流通的不平衡這些結構問題造成的後果。這三段歷史恰好位於地緣政治、產業、學術以及技術的交叉點,完整、清晰而又集中地折射出來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領域存在的問題,以及該領域弱肉強食之本質特徵。
- 導論 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歷史上的三大事件
- 一、國際資訊新秩序(1976—1984年)
- 二、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2003—2005年)
- 三、全球網路安全辯論(2013年至今)
- 四、地緣政治、產業、學術和技術的交叉點
- 第一部分 國際資訊新秩序及其理論
- 第一章 國際資訊新秩序(1976—1984年)
- 一、簡介
- 二、1976年:不結盟運動國家與批判學者的相遇
- 三、1977—1983年:國際資訊新秩序的三個主要產物
- 四、1984年:國際資訊新秩序的失敗
- 第二章 文化帝國主義觀點
- 一、簡介
- 二、批判傳播研究的興起
- 三、文化帝國主義觀點的關鍵概念與證據
- 四、文化帝國主義觀點的早期理論家受到質疑
- 五、文化帝國主義觀點的早期理論家對批判的回應
- 六、文化帝國主義作為一個子系統
- 第三章 《麥克布萊德報告》與傳播權利(1980—1998年)
- 一、簡介
- 二、背景
- 三、《麥克布萊德報告》及其早期評論
- 四、麥克布萊德圓桌會議與傳播權利
- 第四章 汙名化國際資訊新秩序
- 一、簡介
- 二、哥斯大黎加傳播政策政府間會議
- 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貝爾格萊德全體會議
- 四、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五、美國媒介扭曲報導新秩序運動的原因
- 第二部分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及其理論
- 第五章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2003—2005年)
- 一、背景
- 二、網際網路治理:三國演義與外圍突破
- 三、國家、市場與民間團體之間的關係
- 第六章 資訊社會理論
- 一、活字印刷術的兩種命運
- 二、資訊社會理論的政治化與市場化
- 三、資訊社會理論中的言論自由
- 四、資訊社會理論中的數位鴻溝
- 五、誰的資訊社會
- 第七章 全球網際網路治理的關鍵文本(2003—2005年)
- 一、主權和人權之辯:《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
- 二、言論自由和責任之辯:《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三、是否應該革新當下智慧財產權體制之辯:開源模式和商業模式
- 四、「多邊」(multi-lateral)和「多方」(multi-stakeholder)的辯論
- 第三部分 全球網路安全辯論及其理論
- 第八章 中美網路安全爭議和美國網路軍工複合體的崛起(2013—2015年)
- 一、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討論網路安全問題的四個重要時刻
- 二、美國網路軍工複合體的崛起:傳統軍工複合體找到新的經濟成長點
- 第九章 史諾登泄密事件及其影響(2013年至今)
- 一、簡介
- 二、史諾登泄密事件:美國國安局的核心監控項目
- 三、世界各國、各方對史諾登泄密事件的反應
- 第十章 ICANN的重生之路(2014—2016年) ——多方模式與全球網際網路治理機制創新
- 一、美國商務部「3•14」決定的背景因素
- 二、ICANN向NTIA提交《IANA管理權移交方案》和《加強ICANN問責制的建議》
- 三、一場承上啟下的國際聽證會
- 四、主張移交派和反對移交派的最後博弈
- 第十一章 自媒體和民間團體在本土與全球公共空間的崛起
- 一、自媒體群星閃耀
- 二、自媒體與稗官野史:中國語境下的歷史學溯源
- 三、自媒體的當代實踐與跨國屬性
- 第十二章 結論:綿延四十年的辯論
- 一、回顧
- 二、世界地緣政治的變遷
- 三、全球資訊流通原則的變化
- 四、全球傳播主導學術範式的變遷
- 五、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開發中國家的學術立場
- 後記
- 一、2001—2008年:第一個八年
- 二、2008—2016年:第二個八年
紙本書 NT$ 325
單本電子書
NT$
22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