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四書五經故事:讀書人一定要讀
-
點閱:535
108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Chinese story
- 作者: 清寧著
- 出版社:海鴿文化出版 創智文化總經銷
- 出版年:2020
- 集叢名:古學今用:139
- ISBN:9789863923251
- 格式:PDF,JPG
- 頁數:436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31
■ 全方位、新視角、多層面的闡述中國歷史,簡單扼要地勾勒出中國歷史的發展。
千百年來,「四書五經」一直都是中國最著名的書籍,它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相當於《聖經》和《可蘭經》在西方歷史及阿拉伯世界的地位。
本書並不是對「四書五經」簡單的白話注解,也不是對「四書五經」的翻譯或評價,而是從講故事的角度,以通俗化的語言、以生動化的情節,將「四書五經」中所記載的事實、所承載的思想,更明瞭地呈現給讀者。
■ 本書的敘述手法,輕鬆而詼諧,讀者可以因此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與古人的生活合而為一。
中華文明是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斷代的古代文明。「四書五經」作為這個文明的精華之一,必然有其獨到的風采。
全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它們都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實資料,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風俗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的內容涉及哲學思想、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對現代人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歷史不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有思想、有靈魂的生活史和奮鬥史。回顧中國過去五千年的歷史,每一處都值得人們去感受、去品味。
- 《論語》(第11頁)
- 孔子與門生(第11頁)
- 季氏將伐顓臾(第12頁)
- 孔子論詩(第13頁)
- 顏回好學而早死(第15頁)
- 子路好勇(第16頁)
- 子貢善辯(第18頁)
- 管仲一匡天下(第19頁)
- 子禽釋疑(第20頁)
- 子貢贖人(第21頁)
- 父母在,不遠遊(第22頁)
- 季氏違禮(第23頁)
- 孔子擇婿(第24頁)
- 朽木不雕(第25頁)
- 師徒明志(第26頁)
- 冉有濟私(第27頁)
- 原思辭糧(第27頁)
- 閔損拒官(第28頁)
- 安貧樂道(第29頁)
- 以貌取人,失子羽(第30頁)
- 仁智之別(第31頁)
- 子見南子(第31頁)
- 信而好古(第32頁)
- 道與六藝(第33頁)
- 不憤不啟(第34頁)
- 大智大勇(第35頁)
- 子入大廟(第36頁)
- 宰予晝寢(第37頁)
- 冉求自限(第38頁)
- 子路受牛(第39頁)
- 觚不觚(第39頁)
- 陽貨饋豚(第40頁)
- 子路強辯(第41頁)
- 行藏之辯(第41頁)
- 富人子貢(第42頁)
- 瑚璉之器(第43頁)
- 夫子擊磬(第43頁)
- 天之木鐸(第44頁)
- 子畏於匡(第45頁)
- 罪無可禱(第46頁)
- 司馬牛之憂(第47頁)
- 陳蔡之野(第48頁)
- 葉公問政(第49頁)
- 子路問津(第50頁)
- 子路請禱(第51頁)
- 申棖之欲(第52頁)
- 陳亢探異聞(第53頁)
- 伯牛有疾(第54頁)
- 一以貫之(第54頁)
- 子在川上(第55頁)
- 泰山其頹(第56頁)
- 孟子見梁惠王(第57頁)
- 《孟子》(第57頁)
- 以羊換牛(第60頁)
- 緣木求魚(第63頁)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第65頁)
- 孟子勸齊王行仁政(第66頁)
- 王顧左右而言他(第67頁)
- 齊人伐燕(第68頁)
- 滕文公問政(第70頁)
- 臧倉小人阻君(第71頁)
- 事半功倍(第72頁)
- 孟子四十不動心(第73頁)
- 浩然正氣(第75頁)
- 不忍之心(第77頁)
- 得道多助(第78頁)
- 孟子不受召(第79頁)
- 孔距心知錯(第80頁)
- 許行之徒陳相(第81頁)
- 何謂大丈夫(第84頁)
- 古之君子於仕(第85頁)
- 食志和食功(第86頁)
- 孟子好辯(第87頁)
- 陳仲子充廉士(第89頁)
- 無規矩不成方圓(第90頁)
- 滄浪之水(第92頁)
- 后羿之過錯(第93頁)
- 匡章不孝(第94頁)
- 曾子和子思同遇寇(第95頁)
- 齊人一妻一妾(第96頁)
- 舜號泣於旻天(第97頁)
- 舜以德報怨(第98頁)
- 齊東野語(第100頁)
- 堯讓天下(第101頁)
- 禹不傳於賢(第102頁)
- 伊尹割烹要湯(第104頁)
- 百里奚自鬻(第105頁)
- 集大成者(第106頁)
- 交友德,交際恭(第108頁)
- 告子論人性(第110頁)
- 人性本善(第112頁)
- 捨生取義(第113頁)
- 禮儀與食色(第114頁)
- 人人都能做堯、舜(第115頁)
- 有仁義才有和平(第116頁)
- 良臣之道(第117頁)
- 慎子攻打齊國(第119頁)
- 白圭定稅率(第120頁)
- 好善之人(第121頁)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第123頁)
- 善養老人(第123頁)
- 再作馮婦(第124頁)
- 鄉愿之人(第125頁)
- 大學之道(第127頁)
- 《大學》(第127頁)
- 君子止於至善(第129頁)
- 君子慎其獨(第131頁)
- 治國必先齊家(第132頁)
- 子路問強(第135頁)
- 《中庸》(第135頁)
- 舜其大孝(第136頁)
- 武王、周公行達孝(第138頁)
- 《詩經》(第140頁)
- 燕燕(第140頁)
- 北風(第142頁)
- 二子乘舟(第143頁)
- 相鼠(第144頁)
- 載馳(第145頁)
- 碩人(第147頁)
- 黍離(第148頁)
- 有女同車(第150頁)
- 還(第151頁)
- 南山(第152頁)
- 黃鳥(第154頁)
- 株林(第156頁)
- 北山(第158頁)
- 大明(第160頁)
- 綿(第161頁)
- 皇矣(第163頁)
- 生民(第166頁)
- 公劉(第168頁)
- 堯劃分四季(第171頁)
- 《尚書》(第171頁)
- 堯禪讓帝位給舜(第172頁)
- 舜治天下(第174頁)
- 大禹謀劃政事(第176頁)
- 皋陶的政治智慧(第179頁)
- 益稷(第181頁)
- 甘誓(第183頁)
- 五子之歌(第184頁)
- 胤征羲和(第185頁)
- 湯誓(第186頁)
- 湯誥(第187頁)
- 伊訓(第188頁)
- 太甲(第189頁)
- 盤庚遷都(第191頁)
- 傅說說命(第196頁)
- 西伯戡黎(第199頁)
- 微子(第199頁)
- 泰誓(第200頁)
- 牧野誓師(第203頁)
- 大誥(第204頁)
- 康叔建國(第207頁)
- 周公還政(第211頁)
- 蔡仲之命(第214頁)
- 周官(第215頁)
- 顧命(第216頁)
- 康王之誥(第219頁)
- 畢命(第220頁)
- 君牙(第221頁)
- 冏命(第222頁)
- 呂刑(第223頁)
- 文侯之命(第227頁)
- 孔子與喪禮(第229頁)
- 《禮記》(第229頁)
- 曾子與喪禮(第233頁)
- 喪欲速貧(第235頁)
- 重耳仁親以為寶(第237頁)
- 杜蕢罰酒(第239頁)
- 苛政猛於虎(第240頁)
- 嗟來之食(第243頁)
- 文王世子(第245頁)
- 孔子嘆禮運(第246頁)
- 魏文侯問樂(第249頁)
- 孔子主持射禮(第252頁)
- 曾子論孝(第253頁)
- 魯哀公問禮(第255頁)
- 童子汪踦捨身救國(第259頁)
- 仲尼燕居(第260頁)
- 孔子閒居(第263頁)
- 投壺之禮(第266頁)
- 魯哀公問儒行(第267頁)
- 石祁子知禮(第271頁)
- 孔子論蠟祭(第272頁)
- 趙文子論人(第273頁)
- 《周易》之源(第275頁)
- 《周易》(第275頁)
- 文王拘而演周易(第277頁)
- 潛龍勿用(第278頁)
- 利見大人(第280頁)
- 亢龍有悔(第282頁)
- 箕子之明夷(第284頁)
- 或躍在淵,無咎(第286頁)
- 利用刑人巽發蒙(第288頁)
- 王三錫命(第290頁)
- 困蒙,吝(第292頁)
- 履霜,堅冰至(第294頁)
- 含章可貞(第296頁)
- 不克訟,歸而逋(第298頁)
- 觀國之光(第300頁)
- 師出以律,否臧凶(第302頁)
- 包蒙(第303頁)
- 黃裳元吉(第305頁)
- 秦晉之卜(第307頁)
- 叔孫豹的宿命(第309頁)
- 《春秋》(第312頁)
- 鄭伯克段於鄢(第312頁)
- 石蠟大義滅親(第314頁)
- 衛宣姜之亂(第316頁)
- 華督父亂政(第318頁)
- 曲沃並晉(第320頁)
- 齊桓公奪位(第322頁)
- 曹劌論戰(第325頁)
- 齊桓公伐楚(第327頁)
- 慶父野心謀魯(第330頁)
- 虞公貪婪失國(第331頁)
- 宮之奇諫假道(第332頁)
- 豎刁、易牙之亂(第335頁)
- 宋襄公圖霸(第337頁)
- 宋、楚泓之戰(第340頁)
- 驪姬亂晉(第343頁)
- 重耳四處流亡(第346頁)
- 秦、晉韓原之戰(第350頁)
- 展喜犒師(第352頁)
- 城濮之戰(第354頁)
- 燭之武退秦師(第357頁)
- 蹇叔哭師(第359頁)
- 殽之戰(第361頁)
- 趙盾執政(第364頁)
- 晉靈公不君(第365頁)
- 晉、楚邲之戰(第368頁)
- 宋、楚爾虞我詐(第372頁)
- 齊晉鞍之戰(第375頁)
- 楚歸晉知罃(第378頁)
- 弭兵會盟(第380頁)
- 呂相絕秦(第382頁)
- 鄢陵之戰(第384頁)
- 晉景公病入膏肓(第387頁)
- 祁奚舉賢(第389頁)
- 師曠論衛人出其君(第391頁)
- 伯州犁問囚(第391頁)
- 蔡聲子論才(第392頁)
- 季劄觀樂(第394頁)
- 欒氏之亂(第397頁)
- 衛獻公復國(第399頁)
- 子皙奪妻不得善終(第402頁)
- 子產拜相(第405頁)
- 晏嬰、叔向論晉國(第408頁)
- 楚靈王辱晉(第410頁)
- 子革勸諫楚靈王(第412頁)
- 楚靈王遭天譴(第414頁)
- 平丘之會(第417頁)
- 伍子胥奔吳(第420頁)
- 晏子論「和諧」(第422頁)
- 齊國四姓之亂(第424頁)
- 專諸刺王僚(第427頁)
- 申包胥泣秦廷(第429頁)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31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31
類似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