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是20世紀的一個文化座標,一種精神象徵,一條思想脈絡。即使放在21世紀的今天,胡適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義上的一種價值選擇。
基於此,本書試圖從資料本身形塑胡適。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現胡適一生的思想脈絡,把握其思想的形成、發展與變化。更關注在他的思想語境中,作為知識份子的他對社會事務的關懷和他在公共領域中的表現。同時,以人帶史,由此折射胡適所身處的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
- 代序──讓「胡適」重返歷史前臺(第i頁)
- 第一部分 成長年代(1891-1910)(第1頁)
- 一、「我是安徽徽州人」(第1頁)
- 二、幼年失怙(第3頁)
- 三、「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第5頁)
- 四、童學書目(第11頁)
- 五、「穈先生」(第12頁)
- 六、「僧道無緣」(第14頁)
- 七、出山(第19頁)
- 八、在梅溪學堂跳級(第21頁)
- 九、思想的胎孕(Ⅰ)(第23頁)
- 十、思想的胎孕(Ⅱ)(第26頁)
- 十一、「為公學得了個好學生」(第30頁)
- 十二、墮落時代(第33頁)
- 十三、「我很挨近榜尾了」(第38頁)
- 第二部分 負笈北美(1910-1917)(第43頁)
- 一、路線圖與時間表(第43頁)
- 二、走向樂觀主義(第47頁)
- 三、「民有、民治、民享」(第51頁)
- 四、「小敘事」、「大敘事」(第54頁)
- 五、「吾對於政治社會事業之興趣」1912(第59頁)
- 六、模擬大選中的「激進」與「保守」(第62頁)
- 七、民權政治的「初步」(第65頁)
- 八、「天賦人權說之沿革」(第71頁)
- 九、「第一次訪女生宿舍」(第74頁)
- 十、世界公民(A citizen of the world)(第81頁)
- 十一、「自由政治者之大樞紐」(第86頁)
- 十二、字句之爭(第92頁)
- 十三、「以人道之名為不平之鳴」(第92頁)
- 十四、「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第94頁)
- 十五、尼采的「遺毒」(第99頁)
- 十六、消極和平主義(第104頁)
- 十七、與韋蓮司談「容忍」(第108頁)
- 十八、歌德的鎮靜功夫(第112頁)
- 十九、「愛國癲」(第116頁)
- 二十、從「不爭」到「積極和平主義」(第123頁)
- 二十一、舌戰富山接三(第127頁)
- 二十二、「波士頓遊記」中的財產權問題(第132頁)
- 二十三、「波士頓遊記」中的美國獨立戰爭(第138頁)
- 二十四、危險的「國教」(第145頁)
- 二十五、「拆房」之喻(第151頁)
- 二十六、「輿論家」(第155頁)
- 二十七、「論革命」(第157頁)
- 二十八、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第160頁)
- 二十九、「理想」的迷途(第163頁)
- 三十、「美人不及俄人愛自由」?(第167頁)
- 三十一、導師1925(第172頁)
- 三十二、管子的法治 孟子的民權(第174頁)
- 三十三、自由國度裏的非自由一幕(第177頁)
- 三十四、袁世凱、還是威爾遜(第178頁)
- 三十五、沁園春·新俄萬歲(第181頁)
- 三十六、杜威 哥大 博士Ⅰ(第183頁)
- 三十七、杜威 哥大 博士Ⅱ(第188頁)
- 三十八、杜威 哥大 博士Ⅲ(第192頁)
- 第三部分 海歸以後(1917-1927)(第195頁)
- 一、「如今我們回來了……」(第195頁)
- 二、1:3 的新文化運動格局(第198頁)
- 三、與汪懋祖、錢玄同書(第202頁)
- 四、張厚載和林(第205頁)
- 五、反對「最後之因」(第209頁)
- 六、無聲的義舉及北大教授的收入(第214頁)
- 七、啟蒙中的聲音(第218頁)
- 八、「五四」的態度(第224頁)
- 九、質疑「根本解決」(第230頁)
- 十、枕上炸彈詩(第235頁)
- 十一、為周作人「作伐」和北大「某籍某系」(第239頁)
- 十二、第一次談政治(第244頁)
- 十三、初試《努力》(第247頁)
- 十四、輿論家的態度(第251頁)
- 十五、「在一個共和的國家裏,什麼叫做悖主?」(第256頁)
- 十六、聯邦之路(Ⅰ)(第261頁)
- 十七、聯邦之路(Ⅱ)(第266頁)
- 十八、聯邦之路(Ⅲ)(第272頁)
- 十九、「民國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譽的事」(第277頁)
- 二十、「為了一個主張而來,為了主張的失敗而去」(第286頁)
- 二十一、「不過我說的話,我想定然是不合時宜的」Ⅰ(第294頁)
- 二十二、「不過我說的話,我想定然是不合時宜的」Ⅱ(第300頁)
- 二十三、「百尺竿頭掉下來」(第307頁)
- 二十四、「適之,你連帝國主義都不承認嗎?」Ⅰ(第317頁)
- 二十五、「適之,你連帝國主義都不承認嗎?」Ⅱ(第325頁)
- 二十六、1925 年11 月29 日《晨報》殃Ⅰ(第331頁)
- 二十七、1925 年11 月29 日《晨報》殃Ⅱ(第338頁)
- 二十八、「女師大風潮」和北大脫離教育部Ⅰ(第345頁)
- 二十九、「女師大風潮」和北大脫離教育部Ⅱ(第354頁)
- 三十、〈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Ⅰ(第364頁)
- 三十一、〈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Ⅱ(第371頁)
- 三十二、兩個人的莫斯科Ⅰ(第380頁)
- 三十三、兩個人的莫斯科Ⅱ(第385頁)
- 三十四、兩個人的莫斯科Ⅲ(第392頁)
- 三十五、兩個人的莫斯科Ⅳ(第398頁)
- 三十六、兩個人的莫斯科Ⅴ(第403頁)
- 三十七、「兩個人的莫斯科」附(第412頁)
- 三十八、「歐遊」過了是「漫遊」(第414頁)
- 三十九、朱墨難斷「博士」謎(第422頁)
- 四十、對國民黨的態度Ⅰ(第434頁)
- 四十一、對國民黨的態度Ⅱ(第441頁)
- 四十二、第二次過日本(第452頁)
- 四十三、「這也可能意味著『新文化』運動的倒退」(第455頁)
- 後記──理性思考 感性表達(第463頁)
紙本書 NT$ 480
單本電子書
NT$
33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