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安即是家
-
點閱:266
13人已收藏
- 譯自:Home is where we are
- 作者: 王賡武, 林娉婷著 , 夏沛然譯
-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2020
- 集叢名:王賡武回憶錄:下
- ISBN:9789882371996
- 格式:PDF,JPG
- 頁數:358
- 附註:含附錄 含索引
- 系列書: 王賡武回憶錄,本系列共2本,已完結
海外華人史學大家王賡武在年近九旬之際寫下自己「長年半游牧生涯」的故事。他的人生以殖民時代的東南亞為起點,歷經殖民、戰爭、動亂、革命,大半生在三大洲間遷徙, 構成二十世紀的歷史洪流之中一部豐富而獨特的流浪史。
接續上卷《家園何處是》,下卷《心安即是家》的故事從王賡武身份認同的廢墟上展開, 繼續述說他輾轉於新加坡、吉隆坡、倫敦、劍橋、坎培拉、香港的探索旅程。王賡武逐漸從滿腔熱血、致力於「建國造史」的年輕知識精英,轉而投向大學校園「尋求更大的自由」。
這段旅程的同行者是本書另一位作者林娉婷。我們會從她的角度回看那些年,她與年輕的鬍子詩人王賡武相識於馬來亞大學,兩人在倫敦成婚,在異鄉生子,先後遷居五個國家、七座城市,共同尋求身份認同的歸宿:「我們住在什麼地方,那裏就是我們的家。」
~~~~~~~
「王賡武是多麼出色、睿智的學者,兼具儒家君子和好公民的品性,他所生活過的馬來西亞、英國、香港和新加坡都將他視為自己的一分子,期待他『返鄉』。」
—傅高義(Ezra Vogel,哈佛大學Henry Ford II社會科學榮休講座教授)
「本書講述在二十世紀中葉亞洲思想劇變的中心,來自東南亞、以四海為家的王賡武在馬來(西)亞度過的一段人生,其精彩豐富宛如織錦。此書也是兩段愛的故事:其中一段收穫了太太林娉婷,如北極星一般照亮他的人生;另一段卻無果而終,那就是他一度期待參與創建的國家。」
─安東尼•雷德(Anthony Reid),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和語言學院榮休教授
「在去殖民化、冷戰、新中國冒起的背景下,《心安即是家》既是個人回憶錄也是歷史文獻。本書記錄了王賡武教授的知性旅程以及和太太林娉婷相處的點滴。他們無論到哪裏落腳,林娉婷總能給家人建造安樂窩。」
─芭芭拉· 華生· 安達亞(Barbara Watson Andaya),夏威夷大學亞洲研究計劃教授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回憶錄中,王賡武娓娓道來自己的學術之旅,娉婷回憶他倆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日子更是充實了敍述,在這兩地,王賡武成為了啟發人心的老師、能幹的大學行政人員和享譽國際、研究中國和海外華人的歷史學家。此回憶錄讓我們看到是什麼造就了這位廣受讚譽的歷史學家的學術成就和世界視野,但最吸引人的是他如何描述對『家』的領悟。」
─李錦興,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副校長
- 家園何處(第xi頁)
- 第一部 入鄉問俗(第1頁)
- 安全着陸(第3頁)
- 新來乍到(第9頁)
- 誰的文學?(第15頁)
- 詩歌創作(第19頁)
- 書山有路(第27頁)
- 馬尼拉的警訊(第33頁)
- 第二部 我的新思維(第43頁)
- 什麼是民族國家?(第45頁)
- 新加坡殖民地(第51頁)
- 政治教育(第59頁)
- 第三部 喜結良緣(第69頁)
- 初識娉婷(第71頁)
- 媽媽童懿和(第79頁)
- 爸爸林德翰(第87頁)
- 重新認識(第95頁)
- 第四部 雙重視野(第105頁)
- 學海無涯(第107頁)
- 遙遠的歷史(第115頁)
- 為什麼是十世紀(第123頁)
- 與漢學半途相會(第127頁)
- 英國文學中的英國(第133頁)
- 第五部 成家(第139頁)
- 重聚和結婚(第141頁)
- 劍橋和倫敦(第151頁)
- 嬰兒誕生(第159頁)
- 第六部 理想的工作場所(第165頁)
- 近鄉情怯(第167頁)
- 遷居吉隆坡(第179頁)
- 哪一個陣營?(第185頁)
- 第七部 全球化?(第193頁)
- 進入冷戰(第195頁)
- 關於新世界的報告(第199頁)
- 東岸研究中心(第209頁)
- 娉婷眼中的美國(第219頁)
- 馬來西亞(第223頁)
- 調查報告(第231頁)
- 第八部 家庭根源(第237頁)
- 祖孫三代(第239頁)
- 我們蓋房子(第245頁)
- 定居(第251頁)
- 第九部 出乎意料(第261頁)
- 1965:澳洲和紐西蘭(第263頁)
- 1965 :調整方向(第269頁)
- 國家歷史(第275頁)
- 革命(第281頁)
- 聚焦東亞(第289頁)
- 稍事休息(第297頁)
- 總結(第303頁)
- 心安即是家(第309頁)
- 附錄:有關馬來亞家鄉的著作(第313頁)
- 索引(第327頁)
紙本書 NT$ 840
單本電子書
NT$
58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