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0
本《論叢》刊載經學及相關學術思想的論文。本輯收入「經學總論」,「《尚書》、《詩經》、《禮學》研究」,「經學文獻」,「出土文獻」等論文十餘篇。另有經學人物訪談、學術會議、出版資訊等相關報導,是了解當代經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用書。
- 編者序 林慶彰(第IV頁)
- 【經學總論】(第1頁)
- 從經學理學化看儒學經典詮釋思想之演變──兼論儒學發展的連續性與創新性 蔡方鹿、陳欣雨(第1頁)
- 葉青與1935 年的讀經之爭 童亮(第35頁)
- 【尚書研究】(第55頁)
- 《書集傳》作者陳大猷籍里及學派歸屬考論 陳良中(第55頁)
- 論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區分今、古文 劉德州(第81頁)
- 【詩經研究】(第91頁)
- 詩人與國史之辨──以「體用」概念論漢、宋《詩經》學的分歧 曾志偉(第91頁)
- 陶淵明四言詩《詩經》情結原論 李金坤(第109頁)
- 朱熹的《詩經》詮釋和漢學傳統的異同──以「淫詩」說為例 陳明義(第119頁)
- 【禮學研究】(第193頁)
- 《周禮‧考工記》手工業職官系統 李亞明(第193頁)
- 郝敬的《周禮》學 翁敏修(第207頁)
- 【經學文獻】(第223頁)
- 于鬯著述考 游鎮壕(第223頁)
- 楊筠如著作目錄 何銘鴻(第245頁)
- 安井小太郎編纂經學入門書目的學術意義 林慶彰(第251頁)
- 【出土文獻】(第267頁)
- 簡帛文獻與《楚辭》研究 黃靈庚(第267頁)
- 【經學人物】(第309頁)
- 王樹榮研究文獻目錄 趙雪君(第309頁)
- 李源澄之死 李弘毅(第317頁)
- 研究敦煌學卓有成就──訪浙江大學古籍所許建平教授 沈明謙、鄭誼慧(第327頁)
- 【學術會議】(第343頁)
- 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1912-1949)第七、八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編輯部(第343頁)
- 中日韓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編輯部(第349頁)
- 正統與流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國際學術研討會 編輯部(第353頁)
- 第六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 編輯部(第357頁)
- 第一屆中華經學國際暨第三屆全國經學研討會 編輯部(第361頁)
- 2010 年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編輯部(第365頁)
- 【出版資訊】(第373頁)
- 孔子文學思想研究(趙玉敏著) 莊喬惠(第373頁)
- 孔子:即凡而聖(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彭國翔、張華譯) 廖秋滿(第374頁)
- 日本中國經學研究三種(耿素麗、代坤選編) 廖秋滿(第375頁)
- 朱子與閩學(傅小凡著) 廖秋滿(第376頁)
- 《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楊燕著) 陳韋哲(第377頁)
- 章太炎與章門弟子(劉克敵、盧建軍著) 廖秋滿(第378頁)
- 周予同經學史論(周予同著,朱維錚編校) 陳韋哲(第378頁)
- 經史答問校證(朱駿聲著、樊波成校證) 廖秋滿(第380頁)
- 經義考新校(朱彝尊編纂,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馮曉庭主編) 廖秋滿(第380頁)
- 經解入門(江藩撰,周春健校注) 廖秋滿(第382頁)
- 經學卮言(孔廣森撰,楊新勛校注) 廖秋滿(第383頁)
- 經學傳統與中國古代學術文化型態(邊家珍著) 廖秋滿(第383頁)
- 經學輯佚文獻彙編(古風主編) 廖秋滿(第384頁)
- 焦竑與晚明會通思潮(劉海濱著) 莊喬惠(第385頁)
- 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吳海蘭著) 莊喬惠(第386頁)
- 鄭樵研究(吳懷祺著) 吳玫燕(第387頁)
- 漢代經學與文學(侯文學著) 吳玫燕(第388頁)
- 讀孔子(姚淦銘著) 吳玫燕(第389頁)
- 《易經》語法分析(趙榮珦著) 蔡育儒(第390頁)
- 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陳仁仁著) 許秀貞(第391頁)
- 《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林義正著) 張圻清(第392頁)
- 中國易學(張善文、黃高憲主編) 許秀貞(第393頁)
- 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姜海軍著) 許秀貞(第394頁)
- 尚書直解(張居正著,王嵐、英巍整理) 簡承禾(第395頁)
- 尚書詮譯(金兆梓著) 簡承禾(第396頁)
- 清代《詩經》新疏研究(郭全芝著) 張圻清(第397頁)
- 楚簡與先秦《詩》學研究(曹建國著) 張圻清(第398頁)
- 《詩經》文化人類學(王政著) 張圻清(第399頁)
- 《詩經》名物的文學價值研究(呂華亮著) 張圻清(第400頁)
- 詩經異文輯考(程燕著) 張圻清(第401頁)
- 《詩經》與宗周禮樂文明(江林著) 張圻清(第402頁)
- 《詩經》與《楚辭》音樂研究(梁志鏘著) 莊喬惠(第403頁)
- 儀式與歌詩:《詩經‧大雅》研究(黃松毅著) 莊喬惠(第404頁)
- 詩經別意(錢紅麗著) 莊喬惠(第405頁)
- 詩經問答(翁麗雪著) 吳玫燕(第406頁)
- 三家詩遺說(馮登府撰,房瑞麗校注) 吳玫燕(第406頁)
- 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虞萬里著) 吳玫燕(第407頁)
- 禮記訓纂(朱彬撰,沈文倬、水渭松整理) 蔡育儒(第409頁)
- 禮記集說(陳澔注,万久富整理) 蔡育儒(第410頁)
- 文化記憶與禮儀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荊云波著) 蔡育儒(第411頁)
- 制禮作樂──先秦儒家禮學的形成與特徵(張煥君著) 蔡育儒(第412頁)
- 禮記解讀(丁鼎撰) 蔡育儒(第413頁)
- 禮記講讀(呂友仁著) 蔡育儒(第414頁)
- 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張煥君、刁小龍著) 蔡育儒(第415頁)
- 《左傳》修辭研究(李華著) 蔡育儒(第416頁)
- 讀《左傳》悟人生(高坊清編著) 游鎮壕(第417頁)
- 公羊學與漢代社會(宋艷萍著) 簡承禾(第418頁)
- 王夫之《春秋稗疏》研究(招祥麒著) 游鎮壕(第419頁)
- 春秋三傳書法義例研究(趙友林著) 簡承禾(第420頁)
- 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方銘主編) 簡承禾(第421頁)
- 春秋繁露新注(董仲舒著,曾振宇、傅永聚注) 簡承禾(第423頁)
- 清代春秋左傳學研究(羅軍鳳著) 簡承禾(第424頁)
- 明代閩南四書學研究──以宗朱學派為中心(周天慶著) 陳韋哲(第425頁)
- 四書直解(張居正著,王嵐、英巍整理) 陳韋哲(第426頁)
- 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蔡振豐著) 陳韋哲(第427頁)
- 論語輯釋(陳大齊著,周春健校訂) 陳韋哲(第427頁)
- 論語本解(孫欽善著) 陳韋哲(第428頁)
- 日本人讀《論語》:澀澤榮一《論語》言習錄(澀澤榮一著,李均洋、佐藤利行譯審) 陳韋哲(第429頁)
- 經學、制度與生活──《論語》「父子相隱」章疏證(陳壁生著) 張琬瑩(第430頁)
- 大學衍義(真德秀著,朱人求校點) 陳韋哲(第432頁)
- 大學類解(于文斌編著) 張琬瑩(第433頁)
- 中庸類解(于文斌編著) 張琬瑩(第434頁)
- 古文孝經解讀(刑祖援、陳景新著) 吳玫燕(第435頁)
- 生民之本:《孝經》的哲學詮釋及英譯(羅思文、安樂哲著,何金俐譯)莊喬惠(第436頁)
- 爾雅普通語詞研究(李冬英著) 吳玫燕(第437頁)
- 【2010 年度經學期刊目次】(第439頁)
- 中國經學 第六輯 編輯部(第439頁)
- 中國經學 第七輯 編輯部(第440頁)
- 孔子學刊 第一輯 編輯部(第441頁)
- 詩經研究叢刊 第十七輯 編輯部(第442頁)
- 詩經研究叢刊 第十八輯 編輯部(第444頁)
- 【附 錄】(第447頁)
- 《經學研究論叢》撰稿格式 編輯部(第447頁)
紙本書 NT$ 700
單本電子書
NT$
49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0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