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老人問題—二十一世紀的新課題
老年期的發展課題有:1.適應體力或健康的低落、2.適應退休或收入減少、3.接受配偶的死亡、4.確立與同一代人的坦率的友好關係、5.盡社會、公民的職責、6.確立可以滿足的生活環境。這是發展心理學家哈維格斯特(Havighurst, R. J.)在1953年所提出的,老年期主要以個人能否適應喪失為問題,但是老年期未必是喪失的時期,歐美生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如巴爾特斯(Baltes, P. B.)在1857年指出成長與老化是與出生同時存在,老年期不是老化的過程而是有新獲得的時期,兼顧這兩者的視野去進行的就是生涯發展心理學的立場。
貝克(Beck, A. T.)於1968年提出老年期的三個階段,即:1.退休的危機(老年期前半):因為退休或子女的獨立,老年期的生活會面臨絕望的危機,因此要察覺自己的角色的多樣性,相信自己的價值才能適應。2.身體健康的危機(老年期後半段):身體的活動性或健康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喪失,此階段的適應要不拘泥於身體的變化在人際關係或精神上的創造活動去尋找價值。3.死亡的危機(老年期終了):「自我超越」對「自我拘泥」。最後階段是從實際預感到自己的死亡開始。如果不能超越自我、接納自己的死亡將會無法忍耐其不安而陷於不能適應的狀態。英國一位醫師提出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壯年都有明確的年齡,老年是死亡那一年減去十五年(如果八十歲死亡,六十五歲起是老年期:如果一百歲死亡,八十五歲起是老年期),換言之,老年期的開始有個別差異,因此,老年期的心理也應該有個別差異,這個觀點至少告訴我們老人的個人心態非常重要。
臨床心理學所列出的老年期的心理治療有身體變化,老化包括生理的老化與疾病的老化,味覺的老化與嗜好的變化,疾病與老化,不安、恐懼、孤獨感等精神上的壓力,這些需要以適當的飲食生活、適當的運動、放鬆身心不留下壓力來克服。不明確的身體不舒適的訴求、需要聚焦於患者的感情,了解其主觀的訴求,採取對症下藥,建立有信賴的治療關係。老人與家屬間的衝突需要實施諮商或心理治療解決。對於喪失生活意義的老人要幫助其重新創造生活的意義。喪偶者的防衛力量則有:(1)宗教信仰、(2)尋找自己的生存意義、(3)建立健康的信心,促進心理的成長、(4)學習喪偶或悲傷的結構等。老年期的不治之病讓其想起榮格所說:「走過個性化的人可以迎接好的死亡」。對於死的不安則有克布拉.洛斯所說的五個階段(否認—生氣—交涉—憂鬱—接納)得到安心。憂鬱症的治療需要治療者的支持、接納的態度、家屬間的溝通的調整或認知療法才會奏效。
- 輔導線上 老人問題──二十一世紀的新課題(第i頁)
- 專題探討 老人的諮商(第2頁)
- 正向心理學應用於老人團體(第2頁)
- 存在主義治療對於老年人心理分析與諮商之運用(第7頁)
- 以現實治療概念探討年長者基本需求之滿足(第11頁)
- 東方思想與心理治療 以《道德經》探榮格思想的自我與自性(十三)(第15頁)
- 活出自己 養成浩然之氣(第10頁)
- 心靈之窗 目標要近(第14頁)
- 禪語 說我缺點的是吾師(第14頁)
- 專論(第20頁)
- 多重治療模式(MMT)應用於戒菸團體諮商(第20頁)
- 存在主義取向牌卡發展歷程分享與反思(第26頁)
- 網路直播平台與職場困境(第31頁)
- 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輔導策略(第35頁)
- 正向思考 從現在的自己邁前一步的語言(第34頁)
- 醫療諮商新天地 長照也有“心”來罩~淺談諮商心理師到宅服務之經驗(第39頁)
- 心理評估 「老人照顧者施虐風險評估」的內涵與方式之探討(第45頁)
-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 認知行為治療講座(三十六)「生悶氣」的對付(第51頁)
- 幸福感生活 幸福老化──以相關主題電影為例(上)(第55頁)
- 輔導實務 年輕世代的心理危機與社會聯繫(第59頁)
- 移動心靈 青少年輔導4.0──「理智化」VS「情緒化」(第61頁)
- 阿德勒式人生哲學 你有這個「魅力」(第62頁)
- 華岡式諮商脈絡 ADHD家長(第63頁)
- 生命詩情園地 洗滌心靈的傷──以愛照顧心靈的「癒花園」(第64頁)
- 新境界 藝術雙語4i校園(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