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位領袖把脈疫後新世界: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精采實錄
-
點閱:538
139人已收藏
- 作者: 遠見雜誌編輯部編著
-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
- 出版年:2020
- 格式:PDF,JPG
- 頁數:108
- 附註:趨勢特刊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8
疫後新常態的變與不變
2020年11月5、6日,就在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完、尚在開票,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引爆秋冬再一波新高峰的關鍵時刻下,第18屆「遠見高峰會」如期在台北香格里拉遠東大飯店舉辦並成功閉幕。
兩天內,共計60多位演講貴賓與600多位聽眾齊聚,一起探討「疫後新世界」。
高峰會第一次實體加虛擬模式
每一年的遠見高峰會,籌備期均長達九個月,今年初就爆發的肺炎疫情,讓籌辦過程充滿變數,從主議題到子議題的企劃、台灣與國際演講貴賓的邀請、再到舉辦形式等,籌備團隊必須步步用心、時時調整、刻刻應變,並擬妥配套應變措施,才能圓滿達標。
例如,過去17屆的遠見高峰會,演講貴賓與聽眾來自至少十個國家與地區,包括兩岸四地、東南亞與美國等地。但今年受檢疫與隔離14天限制,海外傑出華人根本無法來台。
因此我們採取線上與事先錄影方式,讓海外華人分享精采觀點,包括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大陸飛馬旅聯合創辦人楊振宇與袁岳、泰國安美德集團主席邱威功等人,都用線上預錄方式參與,讓今年的高峰會第一次採取實體與虛擬整合方式舉辦。
另外,2020年適逢美國總統大選,鑒於川普與拜登誰當選,將對世界局勢影響深遠,因此今年大會特別選在總統大選後舉辦,就是為了要熱騰騰的回應美國新總統將如何影響世界與台美中新關係。
於是,這次論壇首次邀請多位重量級國際學者,包括以《日本第一》聞名的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知名國際關係專家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人類大歷史》暢銷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等人,以線上參與方式,分析疫後與美國大選後新局,也堪稱遠見高峰會舉辦以來的創舉。
除了實虛整合,今年議題設定則鎖定疫情與美國大選後的變與不變。
新冠疫情改變了許多產業、許多人的工作與生活,包括旅遊、教育、航太、休閒娛樂與消費購物等模式。今年大會議題,就鎖定這些受衝擊很深的領域,深入探討他們的突破之道。
大會也同時鎖定不受疫情影響的領域,挖掘未來趨勢。例如疫情前早已崛起的各種科技趨勢,在疫情下,不僅發展趨勢沒改變,反而更加速,例如AI、5G、物聯網、資通訊、雲端遠距商機等。
有些領域受美國大選與疫情影響,則已產生質變,例如未來教育、未來創投、大健康產業、新區域經濟、東協改變等,也都是今年遠見高峰會的主軸。
今年儘管少了親自來台的各國貴賓,但受惠於台灣疫情控制得當,台灣出席人數反而創下新高,每天均有約400人專心聆聽。《遠見》搭建這個平台讓出席人員彼此互動,創造出不少火花。
除了產官學界領袖出席外,今年最大亮點之一還包括首次六都市長及新竹市長齊聚出席演講。
兩天共13場專題演講、12場專題論壇,實體與虛擬交錯,讓聽眾與讀者更了解疫後新常態的變與不變,為未來做更好的準備。
每一年的遠見高峰會,籌備期均長達九個月,今年初就爆發的肺炎疫情,讓籌辦過程充滿變數,從主議題到子議題的企劃、台灣與國際演講貴賓的邀請、再到舉辦形式等,籌備團隊必須步步用心、時時調整、刻刻應變,並擬妥配套應變措施,才能圓滿達標。
例如,過去17屆的遠見高峰會,演講貴賓與聽眾來自至少十個國家與地區,包括兩岸四地、東南亞與美國等地。但今年受檢疫與隔離14天限制,海外傑出華人根本無法來台。
因此我們採取線上與事先錄影方式,讓海外華人分享精采觀點,包括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何大一、大陸飛馬旅聯合創辦人楊振宇與袁岳、泰國安美德集團主席邱威功等人,都用線上預錄方式參與,讓今年的高峰會第一次採取實體與虛擬整合方式舉辦。
另外,2020年適逢美國總統大選,鑒於川普與拜登誰當選,將對世界局勢影響深遠,因此今年大會特別選在總統大選後舉辦,就是為了要熱騰騰的回應美國新總統將如何影響世界與台美中新關係。
於是,這次論壇首次邀請多位重量級國際學者,包括以《日本第一》聞名的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知名國際關係專家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人類大歷史》暢銷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等人,以線上參與方式,分析疫後與美國大選後新局,也堪稱遠見高峰會舉辦以來的創舉。
除了實虛整合,今年議題設定則鎖定疫情與美國大選後的變與不變。
新冠疫情改變了許多產業、許多人的工作與生活,包括旅遊、教育、航太、休閒娛樂與消費購物等模式。今年大會議題,就鎖定這些受衝擊很深的領域,深入探討他們的突破之道。
大會也同時鎖定不受疫情影響的領域,挖掘未來趨勢。例如疫情前早已崛起的各種科技趨勢,在疫情下,不僅發展趨勢沒改變,反而更加速,例如AI、5G、物聯網、資通訊、雲端遠距商機等。
有些領域受美國大選與疫情影響,則已產生質變,例如未來教育、未來創投、大健康產業、新區域經濟、東協改變等,也都是今年遠見高峰會的主軸。
今年儘管少了親自來台的各國貴賓,但受惠於台灣疫情控制得當,台灣出席人數反而創下新高,每天均有約400人專心聆聽。《遠見》搭建這個平台讓出席人員彼此互動,創造出不少火花。
除了產官學界領袖出席外,今年最大亮點之一還包括首次六都市長及新竹市長齊聚出席演講。
兩天共13場專題演講、12場專題論壇,實體與虛擬交錯,讓聽眾與讀者更了解疫後新常態的變與不變,為未來做更好的準備。
- 編者的話 疫後新常態的變與不變 文/楊瑪利(第6頁)
- 2020 第 18 屆遠見高峰會精采紀實 裂解與再融合 把脈永續之道 文/唐守怡(第8頁)
- 趨勢領袖 1〉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暨董事長 高希均:裂解再融合,更開明、開放、相互依存 文/羅之盈(第14頁)
- 趨勢領袖 2〉飛馬旅聯合創始人 楊振宇:疫情亂入,但有五大因應之道 文/林讓均(第16頁)
- 趨勢領袖 3〉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暨 CEO 王力行:混亂的世界中,必須跨界、包容與合作 文/王昱翔(第18頁)
- 國際大師 1〉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 傅高義:拜登上台,美國對外變溫和 文/林士蕙(第20頁)
- 國際大師 2〉新銳歷史學家 哈拉瑞:對立撕裂世界,人類是最大輸家 文/林讓均(第22頁)
- 國際大師 3〉病毒權威、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者 何大一:新冠疫苗最快 12 月有初步成果 文/鄧麗萍(第24頁)
- 國際大師 4〉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傳統企業也能找到「+AI」機會 文/鄧麗萍(第26頁)
- 峰會榮耀 1〉台灣大學前校長、君子經濟學家得主 孫震:重振世界經濟,需要「倫理優先」的價值觀 文/高宜凡(第28頁)
- 峰會榮耀 2〉遠見高峰會贈獎典禮 華人之光,潘冀、劉宇環、韓家宇、何培鈞獲獎 文/毛凱恩、邱于瑄(第30頁)
- 城市治理、世界脈動、政府策略 11 位領袖 擘劃新願景(第32頁)
- 大城小國〉2023 新北願景城市 侯友宜:疫後新世界,須用合作取代對立 文/馮紹恩(第34頁)
- 文明城市〉百年台北兼容並蓄 柯文哲:未來 15 年,台北將邁向多元共榮 文/王昱翔(第36頁)
- 疫後投資〉桃園經驗展望新經濟 鄭文燦:打造桃園成為疫後投資新沃土 文/蔣濬浩(第38頁)
- 年輕古城〉薈萃 300 年人文歷史 林智堅:透過設計力,展現新竹市風華 文/馮紹恩(第40頁)
- 城市契機〉擘劃疫後台中新願景 盧秀燕:辦燈會、拚經濟,同時不忘防疫 文/張彥文(第42頁)
- 府城蛻變〉3 奈米與遊艇碼頭新首都 黃偉哲:讓古都台南躍升文化科技首府 文/林鳳琪(第44頁)
- 國際港都〉文藻外語大學深耕教育國際化 陳其邁:語言是一扇窗,可以打開全世界 文/邱于瑄(第46頁)
- 翻轉教育〉文明,是唯一的方向 嚴長壽:用文明升級教育,讓世界走向更和平的未來 文/廖君雅(第48頁)
- 產業動能〉疫後新世界 臺灣產業新布局 陳正祺:連結國際,搶占全球供應鏈核心 文/毛凱恩(第50頁)
- 抗疫新經濟〉大陸消費回溫,新品牌脫穎而出 袁岳:高科技和大數據,掀起消費新浪潮 文/魯皓平(第52頁)
- 東南亞新貌〉產業變革與轉型 邱威功:「湄公河經濟」推升泰國大未來 文/魯皓平(第54頁)
- 地緣政治、未來教育、疫後契機 放眼大趨勢 展望新世界(第56頁)
- 國際焦點〉朱雲漢 ╳ 蘇起 ╳ 蘇宏達 台灣要在中美之間 放大眼睛做好選擇 文/邱莉燕(第58頁)
- 企業突圍〉楊瑪利 ╳ 胡開宏 ╳ 沈方正 ╳ 江建廷 數位轉型、創新應變 航空、旅遊業谷底反彈 文/林珮萱(第62頁)
- 高教深化〉王力行 ╳ 陳良基 ╳ 高承恕 ╳ 葉丙成 少子化的台灣 不能浪費任何一個孩子 文/謝明彧(第66頁)
- 數據時代〉李建興 ╳ 杜綉珍 ╳ 林昭陽 巨大與中華電信:善用大數據衝高業績 文/沈瑜(第70頁)
- 未來創投〉劉宇環 ╳ 陳五福 ╳ 黃齊元 ╳ 楊應超 ╳ 黃冠華 串接創投生態鏈 創造台灣「三跨」 文/許雅綿(第74頁)
- 勇闖東協〉林祖嘉 ╳ 李芳信 ╳ 戴宏全 供應鏈新南向 台商「打群架」更有勝算 文/林鳳琪(第78頁)
- 智慧科技、地方創生、產業升級 瞄準大方向 開啟新視野(第82頁)
- 科技創新〉許志義 ╳ 楊偉甫 ╳ 卓永財 敏捷掌握智慧轉型 搶占世界重組先機 文/羅之盈(第84頁)
- 企業經營〉周行一 ╳ 吳宏謀 ╳ 林茂生 ╳ 朱竹元 厚植永續競爭力 企業利人又利己 文/林珮萱(第88頁)
- 管理策略〉郭瑞祥 ╳ 徐旭東 ╳ 韓家宇 ╳ 林明儒 變革、轉型加創新 打造企業長期競爭優勢 文/張彥文(第92頁)
- 醫療跨域〉林讓均 ╳ 王智弘 ╳ 張育美 ╳ 黃士維 AI、資通訊加值 醫療產業商機無限 文/蔣濬浩(第96頁)
- 台灣創生〉彭杏珠 ╳ 陳美伶 ╳ 唐鳳 ╳ 何培鈞 從地方創生出發 攜手走向亞洲市場 文/高宜凡(第100頁)
- 節能建築〉楊瑪利 ╳ 海英俊 ╳ 潘冀 又綠又健康的建築 全球減碳巨大助力 文/邱莉燕(第104頁)
紙本書 NT$ 220
單本電子書
NT$
22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8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