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之後,大家逐漸知道了長期不能言說的台灣光復以後的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而夾在二者之間的一九四九年四六學運卻鮮為人知。為了如實重現彼時青年學子的青春之歌,藍博洲寫了長篇小說《台北戀人》。
藍博洲遍尋史籍、報章雜誌,矻矻尋索親歷那段風雷激盪的反內戰運動,並在風聲鶴唳的整肅後漂流四散的見證人,聆聽他們追憶前塵往事的口述歷史,以補史實之缺漏不足。這樣的苦心孤詣,這樣的血淚之作,如今已隨老成凋零,再難成就。
本書更進一步記敘了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間的台灣學運;從日據時期的序曲到光復初期的台灣學生聯盟;從二二八前夕的反美學運到二二八期間的鬥爭與犧牲;從二二八之後師院的學生運動到以麥浪歌詠隊為代表的台大學運;從一九四九年三月的學運高峰到鎮壓學運的四六風暴等等,按事件時間一一羅列各方證言,全面挖掘了這段被埋葬的學運真相。本書之珍貴,自此可見。
我們的青春像烈火樣的鮮紅
燃燒在戰鬥的原野
我們的青春像海燕樣的英勇
飛躍在暴風雨的天空
原野是長遍了荊棘
讓我們燃燒得更鮮紅
天空是布滿了黑暗
讓我們飛躍更英勇
我們要在荊棘中燒出一條大路
我們要在黑暗中
向著黎明猛衝
——〈青春戰鬥曲〉
- 前言 日據時期的台灣學運
- 第一章 光復初期的台灣學生聯盟
- 一 協助維持治安
- 二 學習國語與國歌教唱
- 三 第一次慶祝國慶與迎接祖國軍
- 四 台灣學生聯盟停止活動
- 五 從狂喜到失望
- 六 追悼抗日烈士雷燦南與蔡忠恕
- 七 郭琇琮醫師與各地學生投入防疫工作
- 第二章 二二八前夕的反美學運
- 一 警察毆打紀念五四遊行的學生
- 二 澀谷事件與「一二二○」反美示威
- 三 沈崇事件與「一九」反美遊行
- 第三章 在二二八的鬥爭與犧牲
- 一 台北地區
- 二 全省各大城市
- 三 事變後的肅清與整頓
- 四 結束與開始
- 第四章 台灣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
- 一 招生與報考
- 二 錄取與分發
- 三 臨別告同胞書
- 四 參與進步的學生運動
- 五 聲援二二八
- 六 第一個犧牲的陳如豐
- 七 到台灣各地展開巡迴演講
- 八 斷了線的風箏
- 第五章 二二八後師院的學生運動
- 一 要求改善生活的鬥爭
- 二 校園的民主氣氛
- 三 要求改省立為國立
- 四 第一屆民主選舉的學生自治會與「五四」紀念晚會
- 五 反對宿舍檢查及一九四九年的台語劇演出與二月罷課
- 六 周慎源擔任學生自治會主席與風暴將臨
- 第六章 以麥浪歌詠隊為代表的台大學運
- 一 活躍的社團活動
- 二 要求教育部整頓台大
- 三 學生自治
- 四 考生服務團
- 五 反對續招插班生
- 六 麥浪歌詠隊
- 第七章 籌組全省性學生聯合會
- 一 警察拘捕單車雙載的學生
- 二 學生遊行抗議警察暴行
- 三 學生與警察針鋒相對的輿論鬥爭與反響
- 四 師院附中學生反暴行罷課鬥爭
- 五 在青年節晚會宣布籌組全省性學聯
- 第八章 四六風暴
- 一 南京飄來血腥的氣味
- 二 周慎源被祕密逮捕與脫逃
- 三 台大新生南路男生宿舍開始緊張了
- 四 警備司令部的逮捕作業
- 五 師院第一宿舍的全面逮捕
- 六 新生南路台大男生宿舍的圍捕
- 七 陳誠整頓中上學校學風
- 八 擁護政府整頓學風的各界輿論
- 九 陳誠的兩手策略
- 十 香港《大公報》與島內學生的聲援與營救
- 十一 告全國同學同胞書
- 十二 警總分批釋放學生
- 十三 十九名「依法處理」的學生的下落
- 十四「移送法辦」的學生的獄中鬥爭
- 十五 師院的整頓過程
- 尾聲 你流的血照亮著路
紙本書 NT$ 399
單本電子書
NT$
279
類似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