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操著南方口音的中國共產黨人按照蘇俄布爾什維克的教條來對待中國國內的「民族問題」,通過煽動少數民族的分離主義以取得國家權力。但長征使中共來到政治環境極為嚴峻的中國西北邊疆,先後同藏、回、蒙族發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在自身求存和全國抗戰交織的過程中,以漢族為主的中共完成了一次民族政治轉型,在國內民族關係的處理上擱置蘇俄列寧主義模式,轉而採取與國民黨政府「五族共和」主張大致相同的政治立場。尤其是在西北地區對中國邊疆民族問題展開的實證調查與思考,為後來的民族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經驗和理論的積累。在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劉曉原教授十分精彩地復原了中共從建黨到抗日戰爭結束的歷史時期對中國邊疆、民族事務的理解與相應政策的轉變過程,並對其作出以上歷史抉擇的具體原因提出了令人信服的闡釋。
- 地圖目錄(第vi頁)
- 1. 長征前中國共產黨在華南的根據地(第50頁)
- 2. 從民族地理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的移動路線(1934–1937)(第73頁)
- 3. 1937–1945年的邊區及回族、蒙族的暴動(第138頁)
- 前言(第vii頁)
- 緒論 從中國的世界到世界的中國(第1頁)
- 第一章 布爾什維克化:轉變的局限(第25頁)
- 第二章 蘇維埃化:離經叛道的選擇(第49頁)
- 第三章 北方化:探索周邊戰略(第75頁)
- 第四章 民族化:國際化的表裏(第99頁)
- 第五章 邊區化:跨民族接觸(第125頁)
- 結語 從「中華民族」到多民族的中國?(第157頁)
- 中文版跋(第171頁)
- 注釋(第173頁)
- 參考書目(第227頁)
- 索引(第239頁)
紙本書 NT$ 756
單本電子書
NT$
529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