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話中的心理學:讀一小時的大道理,不如看一分鐘的小笑話!
-
點閱:166
55人已收藏
- 作者: 牧之, 偉偉作
- 出版社:海鴿
- 出版年:2011
- 集叢名:成功講座:246.
- ISBN:9789866340727
- 格式:PDF,JPG
- 頁數:292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31
拋開高深莫測的理論,讓你從生動而有趣的笑話中,學習到許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
我們編著本書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把心理學還原為生活,讓心理學以自然生動與平易近人的姿態,呈現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讓更多的讀者可以瞭解心理學的本質,並且輕鬆的掌握許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
本書就是一本「不用費力,就可以讀懂」的「心理學」!
提起心理學,有人把它看得玄虛奧妙、深不可測;有人認為心理學就是猜測別人的思想。其實,這是對心理學極大的誤解。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與相面測字、算命卜卦等江湖騙術是根本不同的。心理學不僅涉及人類的不同生活領域,也吸納不同的學科知識,是一門百川交匯的綜合性學科。可以說,哪裡有人,哪裡就有心理學!
心理學的全部原理,都是來自於實際的生活!
對於很多人而言,雖然他們知道心理學是一門學問,但是對於其中的理論邏輯,卻從未知曉。因此,心理學有如天上的神明,雖然被很多人叩拜,但是它的理論精髓,卻從未到達人心。本書遵照寓教於樂的原則,以笑話觸摸心理學的精髓,這種立意一是希望讀者在開懷的瞬間,可以透析心理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價值;另一方面,心理學並非無法體察,它隱在談笑間和幽默處,正是一般人經常在不經意之間所流露的哲思洞見。
- 前言(第3頁)
- 第一章:認知心理學(第17頁)
- 人性定理:人都是服務於自己的(第18頁)
- 歸因理論:個體推斷和解釋他人及自己行為原因的現象(第21頁)
- 隧道視野效應:認知的提高在於環境的開放性(第24頁)
- 鏡像效應:他人即自我認知的鏡子(第27頁)
-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總是占據著主導地位(第30頁)
- 近因效應: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第32頁)
- 暈輪效應:為什麼明星總是有很多緋聞(第35頁)
- 心理定式:都是思維慣性惹的禍(第38頁)
- 巴納姆效應:為什麼你會迷信星座運勢(第40頁)
- 雞尾酒會效應:你總是聽到你想聽到的(第44頁)
- 銳化效應:為什麼企業傾向於聘用有共同願景的員工(第46頁)
- 第二章:記憶心理學(第49頁)
-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為什麼重複是記憶的良策(第50頁)
- 自我參照效應:當記憶與自我相連結時, 記憶效果會更好(第52頁)
- 既視感:你為什麼會對某些一事物、某個場景感到似曾相識(第55頁)
- 目擊證人的記憶:證人真的陳述了事實的真相嗎(第58頁)
- 第三章:人格心理學(第61頁)
- 人格面具:虛偽是社會對人的必然要求(第62頁)
- 毒氣效應:平時溫順, 偶爾發怒(第65頁)
- 角色效應:為什麼說「人生如戲」(第68頁)
- 逆反效應:對外界的情感與行為做出負向心理反應(第71頁)
- 第四章:情緒心理學(第73頁)
- 證實性偏見:為什麼你會覺得在某一天壞事不斷(第74頁)
- 共識偏見:人們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認識強加給別人(第76頁)
- 「ABC 理論」:你為什麼不快樂(第79頁)
- 不合理認知模式特徵之一:絕對化要求(第82頁)
- 不合理認知模式特徵之二:以偏概全(第84頁)
- 不合理認知模式特徵之三:糟糕至極(第86頁)
- 酸葡萄效應:低估未擁有之物(第88頁)
- 甜檸檬效應:高估已擁有之物(第90頁)
- 踢貓效應:為什麼你總會傷害愛你的人(第92頁)
- 焦點效應:為什麼你常常會庸人自擾(第94頁)
- 第五章:心理治療(第97頁)
- 逃避性心理防禦機制:壓抑(第98頁)
- 逃避性心理防禦機制:否定(第100頁)
- 逃避性心理防禦機制:退回(第103頁)
- 逃避性心理防禦機制:潛抑(第105頁)
- 自騙性心理防禦機制:反向(第107頁)
- 自騙性心理防禦機制:合理化(第109頁)
- 自騙性心理防禦機制:隔離(第111頁)
- 自騙性防禦機制:理想化(第112頁)
- 攻擊性心理防禦機制:轉移(第114頁)
- 攻擊性心理防禦機制:投射(第116頁)
- 代替性心理防禦機制:幻想(第118頁)
- 第六章:行為心理學(第121頁)
- 動機:事件的性質並不完全取決於結果, 還取決於動機(第122頁)
- 社會學習理論:學習是人的本能(第126頁)
- 強化理論:如果你希望某個行為重現,便對其進行獎勵(第128頁)
- 一致性理論:人們為什麼選擇世界名勝為目的地(第131頁)
- 自我實現的諾言:心想事成的秘密(第134頁)
- 路徑鎖定效應:人們很難改變已形成的行為規劃(第137頁)
- 超限效應:不妨見好就收(第140頁)
- 過度理由效應:止步於顯而易見的外部原因(第143頁)
- 潘朵拉效應: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第145頁)
- 第七章:成功心理學(第147頁)
- 自我效能感:努力與否取決於對結果的期望(第148頁)
- 自我妨礙:為什麼學生們在考試前仍然在玩樂(第151頁)
- 拱道效應:即使並非出自名校, 也仍然有出頭之日(第154頁)
- 醞釀效應:為什麼你會在不經意中豁然開悟(第156頁)
- 桑代克試誤說:人類學習的本能從何而來(第158頁)
- 自我選擇效應:將選擇堅持進行到底(第162頁)
- 第八章:人際關係心理學(第165頁)
- 印象管理:如何提高你面試成功的機率(第166頁)
- 包裝效應:為成功而打扮(第168頁)
- 投射效應:以己度人的認知障礙(第171頁)
- 社會背景效應:背靠大樹好乘涼(第174頁)
- 名片效應:相似的態度和價值觀有助於建立優質人際關係(第176頁)
- 態度效應:像自己希望的那樣對待周圍的人(第179頁)
- 保留面子效應:留了面子,贏了人心(第181頁)
- 改宗效應:先反對後同意的積極效用(第183頁)
- 變色龍效應:模仿他人的身體語言, 你會更受歡迎(第185頁)
- 海格力斯效應:,冤冤相報、致使仇恨越來越深(第188頁)
- 第九章:社會心理學(第191頁)
- 構造社會現實:人們難以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第192頁)
- 親社會行為:樂於助人是人類的天性(第194頁)
- 場化效應:群體心理場所產生的效應(第197頁)
- 標籤效應:被「標籤」出來的英雄(第200頁)
- 社會傳統的是如何形成的(第202頁)
- 第十章:傳播心理學(第205頁)
- 迴力鏢效應:受眾不是被動的「槍靶」(第206頁)
- 認知反應理論:人們為什麼會對媒體上的某些一觀點反感(第208頁)
- 社會判斷理論:為什麼難以說服想法極端的人(第211頁)
- 落水狗效應:與切身利益無闊的事情,人們多會支持弱者(第213頁)
- 權威殼應:人微言輕、人貴言重(第215頁)
- 第十一章:鋪售心理學(第217頁)
- 選擇性注意:為什麼商家都會推崇焦點經濟(第218頁)
- 同儕影響力:為什麼一名客戶就等於二五○名客戶(第220頁)
- 釣魚效應:成功的行銷策略在於激發出客戶的強烈需求(第223頁)
- 稀缺效應:人們往往會追捧限量版物品(第225頁)
- 參考價格效應:為什麼知名品牌商品都在專賣店銷售(第227頁)
- 凡勃倫效應:富商為什麼高調徵婚(第230頁)
- 第十二章:經濟心理學(第233頁)
- 代表性思維:投資好公司的股票, 不一定是理性的投資(第234頁)
- 熟悉性思維:投資過多熟悉的股票是高風險行為(第237頁)
- 平均值謬誤:過於自信是投資者的致命傷(第239頁)
- 趨向性效應:出售獲利股票並不總是理性的(第242頁)
- 稟賦效應:人們為什麼不賣出虧損的股票(第244頁)
- 羊群效應:投資市場上的趨同性心理(第247頁)
- 心理帳戶:將某筆帳賞到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的頭上(第250頁)
- 賭徒心理:執迷於隨機的成功(第253頁)
- 賭徒謬誤:三個跌停板之後, 市場不一定會反彈(第255頁)
- 賭場的錢效應與蛇咬效應:為什麼賭博讓人們欲罷不能(第258頁)
- 最大笨蛋理論:只要存在一個更大的笨蛋, 你便不會賠錢(第261頁)
- 第十三章:愛情心理學(第265頁)
- 愛情的起源:追尋「完美之我」(第266頁)
- 愛情態度理論:愛情固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種特殊想法(第268頁)
- 「俄狄浦斯情結」與「愛烈屈拉情結」:戀母與戀父情結(第272頁)
- 屢見效應:為什麼人們會日久生情(第275頁)
- 黑暗效應:為什麼暗戀者通常藉助燭光晚餐示愛(第277頁)
- 吊橋效應:危險或刺激性的情境能促進愛情的萌芽和昇華(第279頁)
-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外界阻礙反而成就盪氣迴腸的愛情(第282頁)
- 為什麼婚前是王于, 婚後成了癩蛤蟆(第285頁)
紙本書 NT$ 280
單本電子書
NT$
19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31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31
類似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