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
-
點閱:2327
807人已收藏
- 譯自:Native tours:the anthropology of travel and tourism (2nd edition)
- 作者: 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著 , 李宗義, 許雅淑譯
- 出版社:游擊文化出版 前衛出版社, 草根總經銷
- 出版年:2019
- 集叢名:Misfits:11
- ISBN:9789869762748
- 格式:PDF,JPG
- 書籍難度(SR):624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年級
內容介紹
觀光作為一種文化實踐
邁向以當地人為主體的旅行
隨著旅遊風氣的興盛,有愈來愈多人湧向觀光景點,旅人玩什麼、吃什麼、住什麼、買什麼,無一不影響在地人的生活世界。許多國家也將觀光當成發展經濟的良方,認為可以振興都市空間、促進農村再生。
但是,觀光真的能振興經濟嗎?
當觀光衝擊在地文化時,該怎麼辦?
本書整合了人類學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什麼因素影響了一地的觀光走向。
為什麼有些地方的文化遭到觀光吞噬,有些卻因而有了復甦的契機?
為什麼有些地方的觀光收益流入大財團手中,有些卻能留給當地人?
早期人類學家對於觀光的評價大多是負面的,本書以較為平衡的觀點,同時指出觀光發展的正負面衝擊,負面衝擊包括:觀光地區的物價與土地飛漲,導致當地人生存不下去而被迫搬走;祭典與節慶為了迎合遊客的偏好,而失去傳統的文化意義;遊客湧入帶來噪音與汙染,超越環境負荷力,危及當地自然生態。
然而,觀光也有好處,它能鼓勵人們保留他們的文化遺產,在某些地方,女性因為獲得觀光就業機會,而能翻轉當地的性別結構;有些地方因為發展生態觀光,而減少對森林的砍伐,促進環境保育;有些部落的傳統手工藝,因為觀光客購買,而得以延續下來。
面對觀光發展對文化的威脅,本書也提出多個案例,說明在地社群發展出什麼策略來兼顧觀光與傳統文化。
觀光對於每個地方的衝擊都不一樣,每個地方對於觀光客的接受度也大不相同,本書認為影響當地人適應觀光最重要的條件,取決於當地人有多大的自主性決定觀光的條件,像是遊客來訪的方式與時間,以及自身文化的哪一個部分可以或不應該拿到市場行銷或商品化。
作者呼籲在發展觀光時,應將底下原則奉為圭臬:永續的資源管理、真實與公正地呈現旅遊地點與當地人、尋求觀光收益可以平均分配給當地人的辦法。
在台灣發展國際觀光之際,透過書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將能進一步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發展觀光、以及要發展哪一種觀光,其中的收穫與代價會是什麼?
內行人推薦
這是一本最紮實也最平易近人的觀光人類學入門書,讓你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第一項滿足:買到最薄與最便宜的觀光人類學書籍。第二項滿足:認識到人類學家的思維真的很深層,第三項滿足:發現到你的觀光、旅遊、田野都是一種文化實踐。——張育銓(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 導讀 觀光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張育銓(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第7頁)
- 譯序 踏在交界之處:當社會學遇到觀光人類學/許雅淑(第19頁)
- 前言(第29頁)
- 導論 照亮旅遊經驗(第35頁)
- 第一章 從旅遊到觀光 (第45頁)
- 歷史上的旅遊(第50頁)
- 現代觀光的誕生(第58頁)
- 遊客作為主體(第67頁)
- 個案研究:走入美國西南部(第76頁)
- 第二章 觀光、社會與政治經濟學 (第85頁)
- 觀光與經濟發展(第91頁)
- 經濟成本與收益的分配(第96頁)
- 觀光這一行(第101頁)
- 觀光政策與計畫(第105頁)
- 跨國觀光(第110頁)
- 再現的政治(第116頁)
- 觀光的社會效應(第124頁)
- 觀光與性別(第133頁)
- 個案研究:堤洛邦與鄉村觀光(第139頁)
- 第三章 自然、觀光與環境(第145頁)
- 觀光對的環境的衝擊(第148頁)
- 走進大自然(第155頁)
- 人即自然(第163頁)
- 生態觀光(第171頁)
- 個案研究:貝里茲的生態觀光(第182頁)
- 第四章 觀光與文化(第187頁)
- 傳統、真實性與現代性(第190頁)
- 觀光與族群(第199頁)
- 語言與觀光(第206頁)
- 物質文化、表演與建成環境(第214頁)
- 觀光的地點與空間(第221頁)
- 後記 (第231頁)
- 參考文獻(第247頁)
紙本書 NT$ 360
單本電子書
NT$
25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