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線上的文明:十三個故事, 纖維紡線如何改變人類的歷史
- 點閱:46
- 譯自:The golden thread:how fabric changed history
- 作者: 卡西亞.聖.克萊兒(Kassia St. Clair)作 , 蔡宜容譯
- 出版社:本事出版 大雁文化發行
- 出版年:2019[民108]
- ISBN:9789579121606
- 格式:EPUB 流式
內容簡介
一條絲線編織出人類文明進化的故事,
從出生到死亡,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織品。
從史前時代洞穴裡的纖維、中東布料與古埃及裹屍布;
中國皇帝的絲織龍袍與維京船的羊毛風帆、
印度的卡利科布、印花棉布跟工業革命的關係、
一直到現今實驗室製成的科技纖維,讓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
本書引用史詩、傳説、神話及史實,
呈現出織品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的重大意義與影響。
從語言到童話,從科技到社會關聯,我們的生活與紡織紗線緊密織就。
作者把古今中外,包括史前、古中國、古希臘、古埃及、近代、現代等等,
許多精采故事綴成一部内容豐富的人類文明進化史,老少咸宜,是當今最有趣的一本書。
◎紡織的文明從這裡開始……
人類從蜘蛛那裡獲得靈感,進而模仿蜘蛛織網,
用來捕魚獵獸、綑貨綁物,也用來遮身蔽體;
在東歐的喬治亞共和國西部的某個洞穴地板上,
植物學家發現了第一根細小的紗線纖維,
接著又發現據今約三萬年前的染色纖維,
於是,人類的紡織文明從此開啓……
◎紡織,也與神話有關……
在南美秘魯、非洲加納的阿坎族、北美印第安原住民霍皮族與納瓦荷族的傳說中,
有一位半人半蜘蛛的編織女神,她用巨大的織布機把雲彩和彩虹編織成宇宙。
因此,族裡的紡織工人在開工前都會去搓搓蜘蛛網,祈求女神賜予神力。
在希臘神話中,工藝女神雅典娜與平民織女阿拉克妮競技,
然而凡人的技能終究無法超越女神而落敗,
女神疼惜阿拉克妮的才藝,把她變成了一隻蜘蛛,讓她永遠有織不盡的絲。
◎世界上最強韌的絲線是什麼?
事實上,蜘蛛絲非常強靭,蛛絲的强度比鋼鐵還高,
並具有不易斷裂的優異伸延性,可在極低溫下維持强度。
兩萬七千六百四十八隻蜘蛛可生產一磅重的蜘蛛絲。
可惜,牠們無法被集體圈養,因為牠們會互相攻擊殘殺。
西元二○一二年,全世界唯一一件由蛛絲編織而成的美麗披風問世了。
人們經過三年的努力,結合大批人力資源,每天在馬達加斯加的首都收集蛛絲,
這件罕見的藝術精品,曾在倫敦V&A博物館展出半年之久。
◎紡織反映的社會狀況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年代,
貿易、科學與藝術反映出該國的豐裕與自信。
當時,一般婦女從事女紅是很重要的内務,蕾絲則是正夯的產物。
在家做女紅,就不會幹壞事,這是婦女的標準形象。
荷蘭畫家維梅爾在一六六九年~一六七○年的作品<花邊女工>,
畫的就是當時婦女專注於編織蕾絲的最佳寫照。
我們可以從畫家的手法、觀畫者的視角與畫框內外的關係,看出蕾絲隱喻的社會狀況。
人造絲與天然絲,這些絲線不但改變也塑造了我們居住的世界。
四個主要的纖維來源:棉花、絲綢、棉紗和羊毛,來自人類絞盡腦汁的巧思創新。
這些原材料製造出來的成品,為人類保暖吸汗、擋風防雨、妝點襯飾,
甚至顯示身分地位與彰顯個人才藝;
它們也為人類最有趣、最迷人的一項特質提供出口:創造力。
此外,織品與語言彼此交織的程度已經不足為奇;以某種程度來說,他們有著親密關聯。
來看看文本(text)與紡織品(textile)這兩個字,
他們的老祖宗是同一個拉丁字"texere",意思是編織。
另一個拉丁字"fabrica"則孕育了織品(fabric)與製造或杜撰(fabricate)。
你有可能繼承了一兩件垂垂老矣的傳家寶(heir-loom,loom是織布機);
或者感到如坐針氈(on tenterhooks,直譯是:在張布鉤上面);
瞎編了一個故事(spin a yarn,直譯是:紡一條紗線);
或者暗自心想某人家裡的裝潢實在有點廉價(chintzy,意指印花棉布做成的東西)。
中國皇帝的絲織龍袍與維京船的羊毛風帆、
印度的卡利科布、印花棉布跟工業革命的關係、
一直到現今實驗室製成的科技纖維,讓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
本書引用史詩、傳説、神話及史實,
呈現出織品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的重大意義與影響。
從語言到童話,從科技到社會關聯,我們的生活與紡織紗線緊密織就。
作者把古今中外,包括史前、古中國、古希臘、古埃及、近代、現代等等,
許多精采故事綴成一部内容豐富的人類文明進化史,老少咸宜,是當今最有趣的一本書。
◎紡織的文明從這裡開始……
人類從蜘蛛那裡獲得靈感,進而模仿蜘蛛織網,
用來捕魚獵獸、綑貨綁物,也用來遮身蔽體;
在東歐的喬治亞共和國西部的某個洞穴地板上,
植物學家發現了第一根細小的紗線纖維,
接著又發現據今約三萬年前的染色纖維,
於是,人類的紡織文明從此開啓……
◎紡織,也與神話有關……
在南美秘魯、非洲加納的阿坎族、北美印第安原住民霍皮族與納瓦荷族的傳說中,
有一位半人半蜘蛛的編織女神,她用巨大的織布機把雲彩和彩虹編織成宇宙。
因此,族裡的紡織工人在開工前都會去搓搓蜘蛛網,祈求女神賜予神力。
在希臘神話中,工藝女神雅典娜與平民織女阿拉克妮競技,
然而凡人的技能終究無法超越女神而落敗,
女神疼惜阿拉克妮的才藝,把她變成了一隻蜘蛛,讓她永遠有織不盡的絲。
◎世界上最強韌的絲線是什麼?
事實上,蜘蛛絲非常強靭,蛛絲的强度比鋼鐵還高,
並具有不易斷裂的優異伸延性,可在極低溫下維持强度。
兩萬七千六百四十八隻蜘蛛可生產一磅重的蜘蛛絲。
可惜,牠們無法被集體圈養,因為牠們會互相攻擊殘殺。
西元二○一二年,全世界唯一一件由蛛絲編織而成的美麗披風問世了。
人們經過三年的努力,結合大批人力資源,每天在馬達加斯加的首都收集蛛絲,
這件罕見的藝術精品,曾在倫敦V&A博物館展出半年之久。
◎紡織反映的社會狀況
十七世紀是荷蘭的黃金年代,
貿易、科學與藝術反映出該國的豐裕與自信。
當時,一般婦女從事女紅是很重要的内務,蕾絲則是正夯的產物。
在家做女紅,就不會幹壞事,這是婦女的標準形象。
荷蘭畫家維梅爾在一六六九年~一六七○年的作品<花邊女工>,
畫的就是當時婦女專注於編織蕾絲的最佳寫照。
我們可以從畫家的手法、觀畫者的視角與畫框內外的關係,看出蕾絲隱喻的社會狀況。
人造絲與天然絲,這些絲線不但改變也塑造了我們居住的世界。
四個主要的纖維來源:棉花、絲綢、棉紗和羊毛,來自人類絞盡腦汁的巧思創新。
這些原材料製造出來的成品,為人類保暖吸汗、擋風防雨、妝點襯飾,
甚至顯示身分地位與彰顯個人才藝;
它們也為人類最有趣、最迷人的一項特質提供出口:創造力。
此外,織品與語言彼此交織的程度已經不足為奇;以某種程度來說,他們有著親密關聯。
來看看文本(text)與紡織品(textile)這兩個字,
他們的老祖宗是同一個拉丁字"texere",意思是編織。
另一個拉丁字"fabrica"則孕育了織品(fabric)與製造或杜撰(fabricate)。
你有可能繼承了一兩件垂垂老矣的傳家寶(heir-loom,loom是織布機);
或者感到如坐針氈(on tenterhooks,直譯是:在張布鉤上面);
瞎編了一個故事(spin a yarn,直譯是:紡一條紗線);
或者暗自心想某人家裡的裝潢實在有點廉價(chintzy,意指印花棉布做成的東西)。
- 序:從出生的襁褓到死亡的裹屍布,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織品
- 【前言】絲線與肉體
- 這一行的工具
- 交易與科技
- 紡紗的故事
- 女人的工作
- 編織文字
- 【第一章】洞穴裡的纖維—紡織的起源
- 最早的編織者
- 嶄新之線
- 體毛怎麼不見了?
- 從韌皮纖維到精紡毛紗
- 在祖祖安尼亞的那一邊
- 【第二章】亡者的壽衣—埃及木乃伊的包紮與拆解
- 少年國王的超展開
- 藍色細線
- 生活中的亞麻布
- 亞麻布充填之心
- 油滋滋的蠟燭
- 【第三章】贈禮與馬匹—古中國的絲綢
- 織文為錦
- 落雨打葉聲
- 壟斷五千年
- 給敵人的禮物
- 【第四章】絲綢建造的城市—絲路
- 洞穴裡的圖書館
- 貿易與苦難
- 絲綢生意
- 厚顏無恥的穿著
- 【第五章】衝浪巨龍—維京人的羊毛風帆
- 國王的墓塚
- 船之型
- 從羊群到艦隊
- 遠航
- 【第六章】國王的贖金價值不斐—中世紀英格蘭的羊毛
- 穿著一身林肯綠
- 創造財源的纖維
- 白色黃金
- 修士的袍服
- 獅心換羊毛
- 【第七章】鑽石與輪狀縐領—蕾絲與奢華
- 花邊女工
- 在空中刺繡
- 千褶百縐的衣領外交
- 得體穿戴蕾絲之道
- 製作蕾絲的人
- 【第八章】索羅門的外衣—棉花、奴隸與貿易
- 逃亡的奴隸
- 植物界的羊毛
- 贏家與摘採者
- 加拿大短禮服
- 【第九章】多層次的絕境生存之道—征服聖母峰與南極的服裝
- 獸皮與Burberry的軋別丁布料
- 兩萬八千英呎高山上的燈籠褲
- 血、汗與結凍的淚水
- 配備清單
- 【第十章】工廠裡的工人—人造絲的黑歷史
- 抵抗
- 市場競爭
- 歡迎來到工廠
- 在工廠裡
- 快時尚;老問題
- 【第十一章】承受壓力—適合外太空的服裝
- 穿好穿滿上月球
- 進入稀薄的空氣中
- 車縫線與裁縫女
- 表層之下
- 穿上手工服,一起上火星
- 【第十二章】更耐操,更優秀,更快速,更強大—打破紀錄的運動布料
- 我們是人類嗎?
- 漂浮者
- 露多少,有關係
- 市場的力量
- 分隔線的盡頭
- 【第十三章】金色披肩—駕馭蜘蛛絲
- 披肩
- 蛛形綱動物與蜘蛛恐懼症
- 織一張故事的網
- 勇敢向前織
- 國王的新絲
- 天羅地網帶風向
- 【終章】黃金線
- 致謝
- 詞彙表
- 參考文獻
- 索引
紙本書 NT$ 460
單本電子書
NT$
32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