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日本儒學之社會實踐
  • 點閱:31
    10人已收藏
  • 作者: 金培懿著
  • 出版社:萬卷樓圖書
  • 出版年:2018
  • 集叢名:漢學研究叢書,日韓儒學研究叢刊:0401003
  • ISBN:9789577399021
  • 格式:PDF,JPG
  • 頁數:452
  • 附註:含附錄
  • 系列書: 日韓儒學研究,本系列共4本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2

內容介紹
「日本思想」是否就必須是日本「固有」的?若是,則儒學這一與東亞有所關聯,而且是「外來」的思想,是否就淪為與日本思想本質無關的、在研究對象之外的呢?然而事實卻是,自古以來至近代終戰為止,日本儒學不僅以各種形態介入政治、道德、教育層面,亦不斷參與建構大和民族之自我認同,乃至輔翼宣揚日本軍國主義!日本儒學在社會實踐與制度化方面的嘗試摸索,期間歷經援用儒學、改造儒學、曲解儒學到反思儒學,而最終走向純粹學術研究,一言以蔽之的「日本儒學」,彷彿一位千面郎君,誰知廬山真面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培懿
 

出生於澎湖西嶼橫礁,祖籍廣東湛江。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大學時修習林慶彰先生「經學史」一課,開啓經學研究之眼。赴日留學師從町田三郎先生、柴田篤先生研究日本漢學,聽從荒木見悟先生建議,研究日儒經注,專研日本漢學、經學、朝鮮儒學等。著有《江戶古學派における《論語》注釋史の研究》、《儒學的日式開展》、《近代日本《論語》詮解流變》等書;合編有《日本儒學研究書目》上、下;合譯有《論語思想史》、《韓國經學家事典》;另撰有日本漢學、經學、儒學、朝鮮儒學等相關論文五十餘篇,譯有經學、日本漢學相關論文三十餘篇。


  • 自序 黑暗中不忘歌唱–—–向林慶彰老師致敬(第自序- I頁)
  • 第一章 緒論–—–日本儒學之社會實踐(第1頁)
    • 一 前言(第1頁)
    • 二 儒學東傳至王朝時期之日本儒學(第2頁)
    • 三 平安時代以還至明治時期之儒學發展(第7頁)
    • 四 傳統儒學至新漢學(第15頁)
    • 五 祖宗訓典之儒學道德教育(第20頁)
    • 六 儒學團體「斯文學會」與儒學復興(第24頁)
    • 七 結合軍國主義之尊王儒學(第30頁)
    • 八 儒學社團與儒學改造(第33頁)
    • 九 國民道德之儒學與學術研究之支那學(第36頁)
    • 十 社會實踐儒學與學院學術儒學(第40頁)
    • 十一 因應世變的開創性儒學實踐如何可能(第43頁)
    • 附錄(第48頁)
  • 第二章 僑典採借與和魂形構–—–以《憲法十七條》之用典、化典所作之考察(第63頁)
    • 一 前言:儒典東傳與《憲法十七條》之制定(第63頁)
    • 二 《憲法十七條》之儒典採借:「語典」、「意典」、「勢典」(第70頁)
    • 三 《憲法十七條》之和魂形構:忠孝.公私.和魂漢才(第82頁)
    • 四 結論:儒典的異地權威化與日本儒學/漢學的雙重性格(第97頁)
  • 第三章 《詩經.二南》與日本女德–—–以熊澤蕃山《女子訓》所作之考察兼論鮮儒之二南闡釋(第103頁)
    • 一 前言(第103頁)
    • 二 東亞儒家禮教社會中之女訓書:(詩經)〈二南〉(第106頁)
    • 三 熊澤蕃山之「詩教」觀及其〈二南〉女教闡釋(第110頁)
    • 四 李瀷與丁茶山之「詩教」觀及其〈二南〉女教闡釋(第128頁)
    • 五 結語:近代女教–—–知汝自身之新女性(第143頁)
  • 第四章 用夏變夷與華夷變態–—–以豬飼敬所《操觚正名》所作之考察(第151頁)
    • 一 豬飼敬所生平、學風與著述(第151頁)
    • 二 聖學經義在正名撥亂:《操觚正名》之撰作背景與動機(第158頁)
    • 三 援經擬古抑或私改、杜撰、藻飾:敬所辨正之內容、方法、思想(第168頁)
    • 四 結論:反徂徠學、尊皇敬幕、華夷變態之統合(第191頁)
  • 第五章 孔廟設置與儒學發展–—–由「湯島聖堂」之沿革談江戶前期儒學之實相(第199頁)
    • 一 前言(第199頁)
    • 二 林家「先聖堂」之創建(第201頁)
    • 三 林家「先聖堂」之漸興(第204頁)
    • 四 隆盛期:「先聖堂」到「湯島聖堂」(第211頁)
    • 五 小結(第219頁)
    • 附錄(第222頁)
  • 第六章 孔廟設置與儒學振興–—–由「多久聖廟」之興設談江戶地方儒學之推動(第225頁)
    • 一 前言(第225頁)
    • 二 三將軍振興儒學之措施(第227頁)
    • 三 佐賀藩振興儒學之舉措(第231頁)
    • 四 多久邑聖廟之興建(第239頁)
    • 五 多久邑與儒學(第247頁)
    • 後記(第251頁)
    • 附錄(第252頁)
  • 第七章 儒學之新生抑或變異–—–近代日本之孔子教運動(第257頁)
    • 一 幕末儒學界的重大課題:尊攘之間與國體辯論(第257頁)
    • 二 日本孔子教的前身:〈教育勅語〉(第262頁)
    • 三 日本的孔子教(第266頁)
    • 四 日本孔子教思想意涵的檢證(第276頁)
    • 五 中日韓孔教運動思想的異同(第301頁)
  • 第八章 儒學之反思、論述與重構–—–近代日本中國學者的儒學反思意涵(第315頁)
    • 一 前言:主體的維護(第315頁)
    • 二 支那學的意義(第321頁)
    • 三 儒學與論述(第324頁)
    • 四 建構新漢學(第340頁)
    • 五 結語:失落的主體(第383頁)
  • 第九章 結論(第387頁)
  • 後記(第401頁)
  • 徵引書目(第403頁)
紙本書 NT$ 520
單本電子書
NT$ 442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2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