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新聞 2019/12/05 [第1709期]:全台173萬搖擺選民決定誰當總統
-
點閱:8
2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The journalist
- 作者: 新新聞周刊編輯部編著
- 出版社: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2019.12
- 格式:PDF,JPG
- 頁數:100
- 附註:周刊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30
本期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全台173萬搖擺選民決定誰當總統
總統大選決戰南北四都 藍綠搶關鍵搖擺選票
《新新聞》、《風傳媒》聯手剖析大數據分析公司實義分析推出的「選舉命盤:搖擺區探知系統」,系統根據過去10次總統及縣市長大選結果,計算全台各縣市加總共有173萬搖擺選票。
這些搖擺票投誰都有可能,已排除中間偏藍、偏綠的選民。實義透過以里為最小分析單位,找出各縣市選民的投票行為,並綜合考量選舉人口,得出雙北有42.4萬、台南及高雄有37.5萬搖擺票。
這項分析打破了傳統劃分北藍南綠、決戰中台灣的觀念,南北才是兩大票倉,桃竹苗合計也有36.9萬搖擺票,皆勝過中彰投總合27.4萬票。
藍綠競選策略也呼應搖擺票所在,綠營喊出要在台北再勝,比2016年的得票率52%+1%;韓營幕僚則誓言要讓高雄民眾肯定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的政績,守住高雄。
台北市長柯文哲如何讓台北變得如此「搖擺」?韓國瑜去年在高雄創造翻轉大勝的奇蹟,搖擺票又扮演什麼關鍵角色?哪些關鍵選區在新北市組成了U型線?桃園市長鄭文燦、基隆市長林右昌又將如何集結選區的擺選票,助攻小英?封面故事為您一一解析。
◎張家豪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709期〉
這些搖擺票投誰都有可能,已排除中間偏藍、偏綠的選民。實義透過以里為最小分析單位,找出各縣市選民的投票行為,並綜合考量選舉人口,得出雙北有42.4萬、台南及高雄有37.5萬搖擺票。
這項分析打破了傳統劃分北藍南綠、決戰中台灣的觀念,南北才是兩大票倉,桃竹苗合計也有36.9萬搖擺票,皆勝過中彰投總合27.4萬票。
藍綠競選策略也呼應搖擺票所在,綠營喊出要在台北再勝,比2016年的得票率52%+1%;韓營幕僚則誓言要讓高雄民眾肯定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的政績,守住高雄。
台北市長柯文哲如何讓台北變得如此「搖擺」?韓國瑜去年在高雄創造翻轉大勝的奇蹟,搖擺票又扮演什麼關鍵角色?哪些關鍵選區在新北市組成了U型線?桃園市長鄭文燦、基隆市長林右昌又將如何集結選區的擺選票,助攻小英?封面故事為您一一解析。
◎張家豪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709期〉
- 專欄(第6頁)
- 顧爾德專欄 不脫鉤的新冷戰(第6頁)
- 林庭瑤專欄 如果楊安澤參選台灣總統(第7頁)
- 宋承恩專欄 朝野勿將國家安全當兒戲(第8頁)
- 蕭子昂專欄 香港的下一步(第52頁)
- 陳錦稷專欄 新財務報導準則衝擊壽險業(第54頁)
- 呂紹煒專欄 蔡政府最佳選舉提款機──交通部(第56頁)
- 華爾街日報精選 Uber的骯髒小祕密:共享司機帳號(第58頁)
- 加藤嘉一專欄 對立加劇 香港現實已成死結?(第90頁)
- 左眼看新聞 柯南與南柯(第92頁)
- 米果專欄 反攻大陸的意思(第93頁)
- 共諜震選舉(第12頁)
- 王立強案讓藍營想起過去被美國人整的舊傷痛 AIT藉共諜案助攻小英?(第12頁)
- 藍也提案要兩案併審,綠批「為了打假球而打假球」 共諜案後綠提《反滲透法》 純巧合?(第16頁)
- 藍營:民調韓蔡差距反縮小,支持者要力阻綠國會過半 離奇王立強案激起國民黨危機意識(第18頁)
- 在共軍登陸首選之處買房 檢方查向心林口購豪宅金流與目的(第22頁)
- 封面故事 大選決戰南北四都,搶關鍵搖擺票 全台173萬搖擺選民決定誰當總統(第26頁)
- 大數據看大選》搖擺選民數量龐大、遍布全台,藍綠對決老戲碼再度上演 小英拓增北部粉絲 菜販欲返高雄榮光(第32頁)
- 大數據看大選》台北市選情持續看好,爭取翻轉「藍大於綠」 小英執政有成 得票率往五二加一%邁進(第35頁)
- 大數據看大選》探子一直不與禿子同框是為了當壓軸王牌? 新北「U型帶」十八萬搖擺票左右選情(第38頁)
- 大數據看大選》高雄昔挾韓流大勝十五萬票,今可能一瀉千里 韓總失中間選民 「七十萬票奇蹟」難再(第40頁)
- 大數據看大選》坐鎮超級搖擺縣市,執政獲中間選民認可 林右昌、鄭文燦成吸票機 另類選戰母雞(第43頁)
- 政治(第48頁)
- 韓流消退、不分區提名挨轟,國民黨聲勢持續低迷 綠站穩搖擺區 前閣揆助選拚國會過半(第48頁)
- 二○二四各有布局?郭董、柯P不同心 民眾黨首戰即決戰 輸了就沒總統夢(第50頁)
- 人物(第60頁)
- 直面台灣獨裁風車,妻子翁金珠眼中「地道的現代唐.吉訶德騎士」 從政與做媒 劉峯松愛台灣不需要理由(第60頁)
- 財經(第63頁)
- 首件指標個案,檢驗《財團法人法》是否形同具文 長榮經營權之爭 政府管不了?(第63頁)
- 張榮發生前一直捐,身後子孫一直爭 長榮文教基金會如何變成長榮「太上皇」(第65頁)
- 飽受批評的經濟部長沈榮津,卻幫台灣奪下多項亞洲第一 落實風機國產化 CIP搶占三階制高點(第66頁)
- 中央打房玩真的,官員稱「僅二○%能活下來」 中國房企倒閉潮是房市泡沫化前奏?(第68頁)
- 社會(第70頁)
- 經濟部回擊「於法無據」,指用量已較藍營執政時少五百公噸 減煤努力沒被看見 中火再遭燕子重懲(第70頁)
- 大醫院不滿健保署輕症門診減量政策,區域醫院年吞十六億元「斷頭」 二%之亂 落實分級醫療成作帳比賽(第71頁)
- 兩岸(第74頁)
- 從何韻詩到林夕,大綠小綠絞盡腦汁邀來台 淹沒建制派的香港海嘯襲台「助選」(第74頁)
- 十八區區議會聯名反港府、反北京可能成常態 區議會重新「政治化」 重創建制派(第76頁)
- 糅合「觀眾的默許、製作方的逐利、明星的無奈」 以命相博 中國綜藝秀的病態生存法則(第80頁)
- 台灣與世界(第82頁)
- 面對歐盟嚴格的DGPR,台灣對資料傳輸保障夠嗎? 台歐個資保護談判 人權、產業難兼顧(第82頁)
- 對外共同敵人不明確,被戲稱腦死成植物人 七十歲的北約垂垂老矣(第84頁)
- 民眾示威、商家響應,年輕人「挺屍」反抗滅絕 關心地球 反黑色星期五浪潮席捲歐美(第86頁)
- 法庭幽默語言強化法官權威 北檢邢泰釗曾嘗到英國法官的「幽默」(第88頁)
- 小旅行(第94頁)
- 走白石吊橋俯瞰薩克亞金溪,探駐在所遺址深掘歷史底蘊 冬季最火紅 墜入楓情萬種霞喀羅(第94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