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 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 點閱:785
    178人已收藏
  • 譯自: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Tiananmen revisited
  • 作者: 林慕蓮(Louisa Lim)作 , 廖珮杏譯
  •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 出版年:2019
  • 集叢名:中國觀察:42
  • ISBN:9789578654648
  • 格式:EPUB 流式
  • 書籍難度(SR):619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年級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內容介紹
三十年前,他們懷抱熱血與夢想,試圖改變中國。
三十年後,他們仍是國家的敵人,人生支離破碎。
 
中共企圖以恐怖與謊言消滅真相,但曾經的暴行與傷痛不會被人們忘記。

 
1997年,九月,被軟禁已經長達八年的前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向中共高層上書,希望在21世紀結束前、迎向新世紀的關鍵時刻,針對「六四」事件重新評估,實事求是,還給這群愛國學生一個公道,摘除「反黨反社會主義」這項莫須有的罪名……
 
直到今天,又過了二十多年,六四屆滿三十週年,中國政府對六四的態度不但沒有改變,反而益加蠻橫、粗暴,企圖以鋪天蓋地的手段,將這段歷史從人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封鎖新聞、竄改教科書、對異議人士人身自由的箝制、全面性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審查、在敏感日期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監控,給予服從妥協的人就業保障與升遷管道等等,種種在自由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人權侵犯,成為中國百姓的生活日常。如民運領袖王丹所言,「黑色專制」與「紅色恐怖」讓大多數人民噤若寒蟬。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作者以全球知名的「坦克人」照片詢問了100位在北京四所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只有15位能正確辨認該照片的意義。而這15位學生或是選擇對此敏感議題避而不談,或是甚至內化了中共的官方意識形態,相信對天安門事件的軍事鎮壓是正確的處置。
 
「我寫的是集體遺忘給一個人和一個群體什麼樣的代價,我還寫了那些還記得住的人,他們為了記住六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林慕蓮
 
林慕蓮因此決心寫下《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採訪了多位直接、間接參與天安門事件的人物,包括學生領袖張銘、吾爾開希、奉命鎮壓清場的小兵陳光、趙紫陽的秘書鮑彤,以及受害者家屬,包括「天安門母親」張先玲、丁子霖、成都的唐德英等人,也記錄了王丹、柴玲、劉曉波等人之事蹟或他們對六四運動的看法──他們在廣場上的親眼所見、後續的囚禁、流亡、抗爭,中國政府對他們永無寧日的監控與打壓,以及三十年來他們如何反思當年的運動、如何面對難以撫平的創痛、如何面對逐漸被社會邊緣化與遺忘,如何在國家暴力下選擇妥協,或是,如何堅定不移地持續為了平反六四而奮戰不懈……
 
《重返天安門》不僅只是對天安門事件的歷史回顧,更著重於挖掘1989年之後參與者的生命經驗,透過他們的人生描繪出中國政府如何有計畫、有規模地剷除任何與八九、六四、天安門有關的歷史記憶。這種集體的失憶無疑對參與者不僅不公,更是殘酷的傷害,他們曾經的奮鬥、光榮、苦痛不僅不被承認,甚至成為禁忌。然而,集體失憶對中國社會整體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在特別收錄的〈台灣版作者自序〉中林慕蓮指出,「當公共事件的記憶被壓抑時,社會就無法追究相關責任、反省檢討,並讓為惡的罪犯付出代價。對今日一些年輕世代的中國人來說,為了保護自己,無知不僅很重要,甚至是必要的。」當一個民族拒絕正視自身的過錯與缺陷,無法檢討與反省,道德沉淪似乎就是必然的。環視今日中國的諸般社會與精神危機,否定六四、掩蓋歷史真相的危害可說是致命的。
 
得獎紀錄
 
※2014年《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2015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卓越新聞獎決選
※2015年吉爾伯圖書獎(Lionel Gelber Award)入圍
※《紐約時報書評》:「1989年之後,探討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最好的分析之一。」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王丹(六四民運領袖)、尤美女(立法委員)
★勿忘六四聯合推薦: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汪浩(作家、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李惠仁(導演)、葉浩(政大政治系副教授)、楊憲宏(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創會理事長)、蔡詩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媒體好評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天安門文件》編輯):「林慕蓮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代中國人的內在不一致。在北京血腥鎮壓民主示威抗議的二十五年後,如今的中國政府繼續讓這個國家遺忘歷史,讓記得過去的人失去聲音,讓試圖探索的人無能為力。但真相從不會就此消失,只會找到新的出口。作者讓全世界重新聽到沉默目擊者的聲音,讓我們看見中國和諧表象下的潛藏夢魘。」
 
夏偉(Orville H. Schell,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前任柏克萊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富國強兵之後》作者):「林慕蓮在《重返天安門》中以優美的筆法呈現潛心研究的成果,將失落的碎片重新拼回一九八九年的原貌,提醒我們一個無法回憶過去的國家,是如何一步步變得虛無飄渺,以假為真。」
 
保羅.法蘭奇(Paul French,《中國經濟季刊》與《中國經濟評論》專欄作家,《午夜北平》作者):「資深記者林慕蓮在《重返天安門》中以純熟的技巧,將不願沉默的聲音編織成一股抵抗的力量,帶領我們一同回到現代中國最關鍵的時刻。」
 
黃明珍(《神州怨》與《尋找戰友》作者):「要了解中國如何藉由散播集體失憶將自己打造成下一個經濟強權,你不能不讀這本書。」
 
沈彤(六四學生領袖之一,《幾乎是場革命》作者):「極為動人的一本書──思慮縝密、觀察入微、勇敢無畏。書中的人物與故事呈現出中國各種層次的面貌,並提醒著我們,這個國家為了成為新興世界強權,讓許多人稱讚可以與西方民主分庭抗禮的同時,犧牲了多少人性。」
 
艾明德(Adam Minter,《彭博新聞》駐上海記者、《一噸垃圾值多少錢》作者):「作者重現1989年的現場,以充滿人性的筆觸敲擊我們的心。她將歷史帶到當代人的門前,讓我們看見自己與那些倖存者以及塑造歷史和悲劇的共犯並無二致。《重返天安門》是一部完全原創的歷史著作,它將改變人們對1989年中國的理解與感受。」
 
《經濟學人》:「在天安門血腥鎮壓事件的二十五年之後,依然有新的細節不斷浮出水面。這位美國國家廣播電台的記者,將散落各處的碎片拼回應有的位置,讓西方的讀者以及1989年後對天安門幾乎一無所知的新一代中國人,看見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作者勇敢地探索真相……筆觸充滿溫度,在具體的生命故事與整個時代的宏觀描述之間游刃有餘地切換,並在兩者之間穿插許多辛酸的小插曲」
 
《時代》(The Times):「林慕蓮的這本書充滿著縈繞不去的生靈之聲。他們打破沉默,重新挖出被中共官方埋藏的集體記憶。此外,作者還揭露出另一個少被注意的傷口:成都的鎮壓事件。成都的故事也許不像天安門那麼有名,但血腥程度卻不遑多讓。」
 
《文學評論》(The Literary Review):「這本書讓我們看見,中國用什麼方法讓十四億百姓接受了政府的思想審查。如今即使是那些在美國頂尖開明的大學留學的中國人,也沉浸於共產黨的虛假愛國主義之中,無法接受他們國家的歷史除了共產黨的官方說法之外,可能還有另一種真實。」


作者簡介
 
林慕蓮(Louisa Lim)
 
林慕蓮目前是澳洲墨爾本大學進階新聞中心(Centre for Advancing Journalism)資深講師。父親為新加坡華人,母親為英國人,曾在香港度過童年。1989年時她在英國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研讀當代中國研究,於2003年起先後任職於英國廣播公司(BBC)與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派駐北京長達十年。

 
在天安門事件二十五週年之際,她應牛津出版社之邀寫下此書。在北京撰寫本書期間,她從不在電子郵件或電話中討論本書,使用不上網的筆電寫作,並把書稿鎖在臥室的保險箱內。除了極少數的人,無人知道她的寫作計畫。
 
譯者簡介
 
廖珮杏
 
輔大德語系畢業。偏好人物、文化、社會議題的書。喜歡蒐集故事,希望藉由翻譯,讓讀者看到更多各種人的樣貌。譯有《緬甸詩人的故事書》與《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譯作賜教:peixingliao@gmail.com


  • 封面
  • 目次
  • 推薦序(一) 淹沒真相,不會使歷史成為過去
  • 推薦序(二) 史實的債越築越高,我們卻不願記憶隨之消逝
  • 天安門事件大事時間表
  • 天安門周遭北京市地圖
  • 英文版作者註
  • 台灣版作者自序
  • 前言
  • 第一章 小兵
  • 第二章 留下來的人
  • 第三章 流亡的人
  • 第四章 學生
  • 第五章 母親
  • 第六章 愛國的人
  • 第七章 當官的人
  • 第八章 成都
  • 後記 記憶的債
  • 致謝
  • 註釋
  • 書目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