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8
內容簡介
古來皆知金剛經各譯本有所不同,其差異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是翻譯者?還是源於底本?
若源於底本,所牽涉的內容是什麼?是否與印度的派系代遷有關?
若與印度的派系代遷有關,是否表示各譯都有各自所要發揚的義理?當中用詞可否互相取代?
若義理不同,用詞又不可互相取代,那麼,純粹文本對比的研究方法,便可能對問題提供不正確的結論了。如此,我們應該如何改進?
在《金剛經》的近代二英譯本和古代六漢譯本中,差異較大的鳩摩羅什大師譯本廣受質疑與批判。本書採現代文本對比的佛學研究方法,對八譯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義理對比,從71項差異中,發現《金剛經》不同的譯本,暗藏著源於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導致經文出現龐大改動。現代學者作為對比之用的梵本,極可能是古代已被改動過的《金剛經》新型態。
本書特色
從《金剛經》譯本的71項差異中,
發現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時,
讓經文有龐大的改動!
這將令古譯的研究價值再次受到關注,
更可能令現代佛學文本對比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受到衝擊。
在《金剛經》的近代二英譯本和古代六漢譯本中,差異較大的鳩摩羅什大師譯本廣受質疑與批判。本書採現代文本對比的佛學研究方法,對八譯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義理對比,從71項差異中,發現《金剛經》不同的譯本,暗藏著源於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導致經文出現龐大改動。現代學者作為對比之用的梵本,極可能是古代已被改動過的《金剛經》新型態。
本書特色
從《金剛經》譯本的71項差異中,
發現印度派系代遷的思想演進時,
讓經文有龐大的改動!
這將令古譯的研究價值再次受到關注,
更可能令現代佛學文本對比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受到衝擊。
- 致謝言(第1頁)
- 摘要(第3頁)
- 第壹章 緖論(第9頁)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第9頁)
-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第11頁)
- 第三節 文獻回顧(第18頁)
- 第四節 論文架構(第24頁)
- 第貳章 七十一項文本差異(前)(第27頁)
- 第叁章 七十一項文本差異(後)(第99頁)
- 小結(第148頁)
- 第肆章 重要思想的演進(第153頁)
- 第一節 大乘正宗的開教(第153頁)
- 第二節 前半菩薩應無「所」住的開示(第175頁)
- 第三節 後半菩提心無「我」相的悟入(第191頁)
- 第四節 度眾而無相的證入境界(第214頁)
- 第五節 能斷與瑜伽行派(第221頁)
- 第伍章 義理以外的翻譯對比問題(第225頁)
- 第一節 羅什與流支的翻譯風格(第225頁)
- 第二節 直譯與意譯(第229頁)
- 第三節 經本序幕與大乘初興(第230頁)
- 第四節 印度本土的派系代遷(第238頁)
- 第五節 時空與底本(第240頁)
- 第六節 底本的時空位置(第243頁)
- 第七節 現存梵本的對比局限(第245頁)
- 第陸章 結論(第247頁)
- 第一節 研究的總結與功用(第247頁)
- 第二節 研究的限制與展望(第252頁)
- 參考書目(第257頁)
紙本書 NT$ 320
單本電子書
NT$
224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8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