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1-03-16
本期內容簡介
主編的話
隨著台灣高教發展政策改變,從之前的「頂尖」追求學術菁英的養成,到現在執行中的「深耕」著重於大學社會責任的社會影響,我們不只看到大學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更實質感受到過去大學所累積的菁英知識與研究成果,可用於社會進步的發展上,與這最直接相關的建築教育也隨著1990年代的「社區總體營造」到「社區再生」與「大學的社會責任」的連續性政府施政,產生了巨大的質量上的改變,建築教育所衍生的「實踐」成為這一系列「社區」活動的主體,也養成了建築專業世代轉換過程中新的價值觀的建立。
本期是本屆學會團隊任內所執行出版的最後一期會刊,我們特別邀請及感謝在南台灣蹲點已久且長期參與社區環境改造及熟稔「大學的社會責任」政策引導下實質環境的改變的成大建築系副教授陳世明為客座主編執行本期編輯內容的邀稿及編輯工作上的參與及付出,本期也獲「深耕」計畫主要策畫者成大副校長林崇一教授的賜稿及其他各大學「深耕」計畫參與者的賜稿,使得本期內容可讀性更高,在此,一併致謝。
- 主編的話(第4頁)
- 大學社會實踐與建築教育展開的可能性(第5頁)
- 生活世界建築師(第5頁)
- 大學社會實踐與建築教育展開的可能性(第9頁)
-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展開與社會實踐導向建築人才培育的可能性(第11頁)
- 城市服務設計 舊城中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第17頁)
- 建築保存教育的推動與實踐 以金大建築為例(第24頁)
- 關山經驗 建築專業教育下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第30頁)
- 從過去尋找未來 雲科大的在地實踐經驗(第36頁)
- 大學建築教育與社會實踐 以台中舊市區為例(第44頁)
- 結合氣候變遷科學傳播及跨領域建築設計之大學社會責任行動方案(第51頁)
- 建築教育的社會實踐與地方創生(第56頁)
- 下期預告(第60頁)
- 路思義教堂保存研究計畫與台灣的戰後現代建築保存(第60頁)
- 會務要訊(第61頁)
- 本會主辦、協辦、贊助及參與之活動(第61頁)
- 廣告索引&團體會員贊助會員名錄(第71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