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影響深遠,延安的革命傳統亦持續形塑當代的民俗文化。既有的研究傾向於將民俗視為革命的意識形態工具,單純服務於國家政策的宣傳,卻鮮有研究探討兩者之間的博弈對話。胡嘉明的《延安尋真》民族志研究另闢蹊徑,通過分析三種主要的延安民俗文化──陝北說書、剪紙、巫神,打破「民間傳統」源遠流長、固定不變的迷思。
本書分析了百年民間傳統如何經歷現代革命的政治洗禮,晚近又怎樣成為各種勢力竭力打造和收編的傳統遺產,幻化成國家、市場和試圖尋找「本真」的知識精英爭奪話語權的戰場;從而透視農村民眾如何應對這幾十年來的城市化,以及如何通過動員傳統實踐來構建一種新的鄉土身份。本書通過審視當代農村文化的再現,考察激烈社會轉型下的城鄉、性別、階級關係和矛盾,讓讀者能夠瞭解中國在全球資本主義發展潮流中的位置和執政黨提出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作者以獨特的底層鄉土視角,觀察盛世中國發展過程中的農村主體構成,對此寄予深刻的同情理解而又不失批判。
作者提出,尋延安的真,作為一種當代文化政治的實踐,並不只是單純地緬懷過去,而必然是選擇性地重塑再造民間傳統。延安作為紅色聖地,其民俗文化最終演化為各方較勁角力的場域,正好反映了晚期社會主義中國文化政治博弈的複雜性。
作者在延安鄉村進行一年的田野考察,並在接下來數年的時間內不斷回訪,她的香港身份讓她的研究遇到不少困難,同時促使她跳出某些思維定式和意識形態禁錮,以反思當代中國的文化政治,並且開啟了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等跨學科的對話的可能。
- 插圖目錄(第ix頁)
- 前言(第xi頁)
- 緒論(第1頁)
- 延安民間文化:晚期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政治(第2頁)
- 現代中國延安的多重歷史面向(第9頁)
- 民間文化:作為本真性秩序(第15頁)
- 延安民間文化:革命的動力(第18頁)
- 1940 年代後中國文化的農村化現象(第20頁)
- 1980 年代鄉土性的邊緣化:延安作為垂死的農村他者(第22頁)
- 1990 年代農村的浪漫化再評價:延安農村作為活態文化的載體(第27頁)
- 晚期社會主義的「超民俗」文化邏輯(第29頁)
- 二十一世紀的延安(第33頁)
- 田野、研究方法和章節介紹(第37頁)
- 第一章 現代中國剪紙:追尋現代性、文化傳統及女性解放(第45頁)
- 傳統、性別與現代性的問題(第47頁)
- 延安剪紙(第48頁)
- 延安時期的剪紙文化(1937 – 1947 年)(第52頁)
- 1970 年代末的剪紙(第57頁)
- 民間剪紙作為記載文明的新範式(第70頁)
- 安塞縣的剪紙藝術家(第73頁)
- 21 世紀的剪紙(第78頁)
- 結語與反思(第83頁)
- 第二章 敘事之戰:打造剪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第89頁)
- 在農村主題公園中展演本真性(第92頁)
- 小程民間藝術村的起源敘事(第95頁)
- 北京知識分子:尋找鄉土中國和活態文化(第97頁)
- 延安知識分子: 復興窯洞文化(第102頁)
- 小程民間藝術村的崛起(第105頁)
- 創意農村主體誕生,家庭關係重組,農村公共生活興起(第106頁)
- 民間藝術所引發的地方治理矛盾和政府干預(第110頁)
- 敘事之戰:打造文化遺產(第115頁)
- 結論(第117頁)
- 第三章 陝北說書:徘徊於政治宣傳與民間信仰之間(第119頁)
- 陝北延安說書:從農民到三弦戰士(第122頁)
- 在黑家窪村的表演(第125頁)
- 以宣傳為名的祭神儀式(第129頁)
- 延安農村的新慾望與新挑戰(第133頁)
- 結論(第137頁)
- 第四章 說唱宣傳:從民間擠進單位(第141頁)
- 延川縣曲藝宣傳隊(第145頁)
- 請工作單位預定演出(第146頁)
- 陝北說書:社會主義文化安排(第151頁)
- 單位活動、民間傳統與國家意識形態(第155頁)
- 結論(第160頁)
- 第五章 巫神信仰:城鎮化中的「代農村主體性」(第163頁)
- 農村地區城鎮化:消逝的農田和農民身份(第163頁)
- 民間信仰和中國內外的神明附身研究(第168頁)
- 延安農村地區的黑虎神(第171頁)
- 在延安尋找馬童(第175頁)
- 跳神奇觀:神明的現身與治療(第177頁)
- 農曆正月初八的扶運儀式(第180頁)
- 延安巫神崇拜的祭祀、治癒和人際連結(第183頁)
- 1990 年代女性成為神婆的現象(第186頁)
- 「代農村主體性」的產生(第188頁)
- 結論(第195頁)
- 參考書目(第197頁)
紙本書 NT$ 525
單本電子書
NT$
36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