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中外學者談文革
  • 點閱:315
    25人已收藏
  • 作者: 熊景明, 宋永毅, 余國良主編
  •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2018
  • 集叢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集刊:六
  • ISBN:9789882371019
  • 格式:PDF,JPG
  • 頁數:406
  • 書籍難度(SR):889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 附註:版權頁英文題名: Cultural revolution : recollections, reconstructions, and reflections

 

內容簡介

 
文革是整個民族慘痛而沉重的教訓。本書作者大多為國內外資深的文革研究者,大部分經歷過文革,其中不少以文革研究為畢生志業;合力寫下這部書,旨在記錄文革,引證事例,講述過程,提供佐證,以反省制度、人性以及文化,希望藉歷史的燭光照亮未來。

 

作者簡介
 
熊景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民間歷史」項目負責人。1988至2007年任該中心助理主任。著有《家在雲之南:憶雙親,記往事》以及多篇人物記述及書評,編著《進入21世紀的中國農村》;《中外名學者論21世紀初的中國》;《史家高華》(合編)。曾獲美國Scone Foundation歷史檔案專業年度人物獎 (Archivist of the Year, 2017)。

 
宋永毅
 
文革研究學者,當代中國史史料專家,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圖書館員。主要著作有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Bibliography, 1966-1996(合著);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合著);《新編紅衛兵資料(各省市)》;《廣西文革機密檔案資料》;主編中國當代政治運動史四種大型數據庫。曾獲美國21世紀國家圖書館員獎(21st Century Librarian National Award)和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勇氣獎(Paul Howard Award for Courage)等多個獎項。
 
余國良
 
歷史學博士。曾任《二十一世紀》主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興趣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當代德國哲學。著有《海德格基礎存有學的認識論意涵》、《五四知識群體的革命論述》;編有《90年代的「後學」論爭》、《全球關係中的中國處境》、《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概念史:理論與實踐》。


  • 導言(第xxi頁)
  • 以史為鑒看文革 熊景明(第xxiii頁)
  • 文化大革命是甚麼?徐友漁(第xxxvii頁)
  • 文革發生的背景(第liii頁)
    • 1949 – 1966 政治運動簡介 丁抒(第1頁)
    • 文革社會倫理背景一瞥 林達(第23頁)
  • 文革對文化及經濟的破壞(第39頁)
    • 1966 年的「破四舊」運動 丁抒(第41頁)
    • 文革中的中國知識份子 丁東(第67頁)
    • 文革中的農村 陳意新(第83頁)
    • 文革期間的國民經濟 楊繼繩(第105頁)
  • 文革中的年輕人(第125頁)
    • 1966 年的北京學生造反 印紅標(第127頁)
    •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潘鳴嘯(Michel Bonnin)(第145頁)
    • 到陝北當知青 王克明(第159頁)
    • 從狂熱到反思:文革一代的思想轉向 徐友漁(第165頁)
  • 全國性的十年災難(第181頁)
    • 「保衞毛主席」的內戰 何蜀(第183頁)
    • 血雨腥風中的廣西文革 宋永毅(第201頁)
    • 1967 年上海「一月革命」李遜(第219頁)
  • 文革的支柱(第235頁)
    • 解放軍與文化大革命 丁凱文(第237頁)
    • 毛澤東與「四人幫」魏昂德(Andrew G. Walder)(第255頁)
    • 毛澤東與個人崇拜 馮客(Frank Dikötter)(第273頁)
  • 個人及制度的反思(第287頁)
    • 文革時我在重慶大學 周孜仁(第289頁)
    • 我的文革心路歷程 王復興(第305頁)
    • 毛澤東時代的青年思想者 丁東(第317頁)
    • 評價文革四種敍事 秦暉(第331頁)
  • 作者簡介(第343頁)
紙本書 NT$ 672
單本電子書
NT$ 470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