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論作詩的技巧」的筆記,原先是不對外刊行的秘笈。按照亞里斯多德一貫的治學方法與邏輯,先分類,再定義,推演出基本元素,建立起原理與判斷基準。亞氏許諾要再解釋「淨化」,可惜沒有留傳下來,以致有贖罪、道德、醫療、釐清種種不同的理論學說,至今未有定論。柏拉圖一方面高估了詩人的模仿對現實人生的影響力,滿懷憂懼地要把詩人逐出理想國;另外一方面又貶低它的價值,認為藝術品還不如工匠的產品來得真實,距真理有三層之隔。然而他自己又用了很多精采的神話、寓言、和比喻等模仿品做智力的遊戲,來探索超越經驗的真理。其實《柏拉圖對話錄》就像一齣齣的意念劇,尤其是關於蘇格拉底之死的篇章,更是可媲美悲劇三部曲。而其弟子亞里斯多德雖以模擬貫穿《詩學》的思想架構,卻不用其他科學知識來判斷藝術模擬的好壞,堅持模擬的藝術有其自身的領域和批評基準。或許也因為如此,他認為戲劇和劇場藝術是相關的,但也是不同的科學範圍。
- 序言(第i頁)
- 凡例說明(第v頁)
- 第一章 《詩學》的名稱方法和體系(第1頁)
- 第一節 名稱與性質(第1頁)
- 第二節 方法與體系(第5頁)
- 第二章 悲劇的淨化(第61頁)
- 第一節 爭議的原因(第61頁)
- 第二節 宗教的淨罪觀點(第62頁)
- 第三節 倫理道德的觀點(第70頁)
- 第四節 醫療的觀點(第80頁)
- 第五節 釐清的理論(第93頁)
- 第六節 結論(第99頁)
- 第三章 模擬(第105頁)
- 第一節 柏拉圖的模擬概念(第105頁)
- 第二節 亞里斯多德之承襲與建樹(第155頁)
- 第四章 劇場中的戲劇(第191頁)
- 參考書目(第209頁)
紙本書 NT$ 260
單本電子書
NT$
18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