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是反思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問題,涉及到文學史方法、文學史理論、文學現象範圍、文學史的時間界限等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提出了「本位觀」、「本體觀」、「品格論」等觀點,對流行的「審美中心主義」、「作家作品中心論」等文學史模式做出了批評。下篇主要是反思現當代文學批評問題,對「學院批評」、「作家批評」、「唱反調的批評」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涉及到學術意識、學術規範、學術爭論、學術情理化等基本問題及淪陷區文學理論與批評等具體問題。
- 上編 文學史反思(第1頁)
- 中國現代文學史「新文學」本位觀批判(第3頁)
- 過渡、銜接與轉型──重新定位中國近代文學(第20頁)
- 論中國近代文學的本位性(第35頁)
- 文化衝突中的文學選擇──中國現代文學現代品格論(第46頁)
- 中國現代文學史「審美中心主義」批判──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例(第60頁)
- 中國現代文學史「作家作品中心論」批判(第77頁)
- 論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的學術品格(第92頁)
- 本體與方法──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第102頁)
- 「新現代性」──「新世紀文學」的理論探究(第116頁)
- 放寬文學評價尺度,擴大文學研究範圍(第126頁)
- 論「啟蒙」作為「主義」與現代文學的缺失(第133頁)
- 當代文學及其「時間段」劃分(第154頁)
- 下編 文學批評論(第181頁)
- 論學院批評的問題表現及其原因(第183頁)
- 「學院批評」與「作家批評」──當代文學批評的兩種路向及其問題(第195頁)
- 提倡「唱反調」的文學批評(第212頁)
- 淪陷區文學運動與文學理論批評初論(第223頁)
- 學術「情理化」批判(第236頁)
- 論「中與西」的現代學術意識性(第244頁)
- 重建學術公共話語──談當代中國學術話語規範(第255頁)
- 「可愛」──一種新的審美時尚(第264頁)
- 我們需要怎樣的學術論爭?──評《袁良駿學術論爭集》(第272頁)
- 後記(第289頁)
紙本書 NT$ 350
單本電子書
NT$
24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