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畫刊 [第609期]:大埕小事
- 點閱:116
- 並列題名:Taipei Pictorial
- 作者: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 出版社: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 出版年:2018.10
- ISSN:0039-9051
- 格式:PDF
本期內容簡介
百年大稻埕
台北人的情感微光
百年大稻埕,是台北人的記憶之地,情感之所繫。
大稻埕碼頭作為19世紀末北台灣最主要的港口,吸納一切外來新事物,接軌台灣與世界。商賈豪族在此拚搏,打下貿易利基,代代相傳百業智慧;文藝青年在此引介新思潮,問診社會文化,啟迪民智。人潮摩肩接踵、商號招牌淹沒街角巷弄,是大稻埕極盛時期的日常,在那經濟昌盛的年代,獨領風騷的新文化也有了它落腳的所在。
歷經百年榮衰,現今的大稻埕,不只是往年榮景的再現,她在傳統與現代的相互激盪下,有了不同的樣貌。本期《台北畫刊》專注梳理大稻埕的故事,訪問迪化二○七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與世代文化創業負責人周奕成,這三位用心耕耘這塊老街區的人物,他們藉藝術文化留住在地情感,一點一滴促成了老街區的蛻變。而大稻埕傳統產業――茶、布、中藥材、南北貨、米,更透過老字號商家的轉型,承襲舊時代的商人精神,寫下新時代的生存法則。
大稻埕彷彿一席新舊交融的盛宴,總是吸引旅人停下腳步,品味其時光紋理,不妨跟隨在地人邱翊、成若涵與葉天倫的步伐,當老街區的一日漫遊者,或是跟著「趣玩台北」踏上蔣渭水昔日的民主足跡,看當年的新文化狂潮如何席捲知識青年,或是追尋電視劇《雙城故事》鏡頭中的大稻埕,體驗最深刻的在地人情味。
大稻埕的復興,是台北人情感的甦醒,拿起相機,背起行囊,一起來這裡尋覓你的大埕小事。
大稻埕碼頭作為19世紀末北台灣最主要的港口,吸納一切外來新事物,接軌台灣與世界。商賈豪族在此拚搏,打下貿易利基,代代相傳百業智慧;文藝青年在此引介新思潮,問診社會文化,啟迪民智。人潮摩肩接踵、商號招牌淹沒街角巷弄,是大稻埕極盛時期的日常,在那經濟昌盛的年代,獨領風騷的新文化也有了它落腳的所在。
歷經百年榮衰,現今的大稻埕,不只是往年榮景的再現,她在傳統與現代的相互激盪下,有了不同的樣貌。本期《台北畫刊》專注梳理大稻埕的故事,訪問迪化二○七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與世代文化創業負責人周奕成,這三位用心耕耘這塊老街區的人物,他們藉藝術文化留住在地情感,一點一滴促成了老街區的蛻變。而大稻埕傳統產業――茶、布、中藥材、南北貨、米,更透過老字號商家的轉型,承襲舊時代的商人精神,寫下新時代的生存法則。
大稻埕彷彿一席新舊交融的盛宴,總是吸引旅人停下腳步,品味其時光紋理,不妨跟隨在地人邱翊、成若涵與葉天倫的步伐,當老街區的一日漫遊者,或是跟著「趣玩台北」踏上蔣渭水昔日的民主足跡,看當年的新文化狂潮如何席捲知識青年,或是追尋電視劇《雙城故事》鏡頭中的大稻埕,體驗最深刻的在地人情味。
大稻埕的復興,是台北人情感的甦醒,拿起相機,背起行囊,一起來這裡尋覓你的大埕小事。
- 編者的話 百年大稻埕 台北人的情感微光(第1頁)
- 風華再現 百年繁盛風華 大稻埕榮光再現(第4頁)
-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第6頁)
- 古樓重拾風采 百年老宅活化再利用(第14頁)
- 漫步其間 漫步大稻埕 他們發現了什麼(第18頁)
- 邱翊 回味大稻埕兒時記趣(第20頁)
- 成若涵 從出生地汲取創作養分(第22頁)
- 葉天倫 新舊融合激盪新花火(第24頁)
- 百年商人 百年老店 繪上新膠彩(第27頁)
- 布帛繡線織百尺華美 精緻手工承接舊時輝煌(第28頁)
- 台茶飄香萬里遠洋 茗家後代再締榮光(第32頁)
- 中草藥藏千年智慧 古香重生續寫新頁(第36頁)
- 粟米油鹽炊人生百味 另闢新途傳承前人精神(第40頁)
- 樂在其中 秋遊 大稻埕(第45頁)
-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關不住的文化覺醒(第46頁)
- 大稻埕秋穫季 秋日新發現(第48頁)
-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迸發在地創造力(第50頁)
- 遊城.遊埕(第51頁)
- 耳目一新 老街變身 搭上潮流順風車(第52頁)
- 在地活動接軌國際(第53頁)
- 老屋改造傳承美好(第56頁)
- 旅遊環境「微整型」(第60頁)
- 趣玩台北 Fun Taipei(第a頁)
紙本書 NT$ 0
單本電子書
NT$
0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