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莫言衝破了小說創作的種種禁忌,開拓出新的小說疆域,
為中國當代小說敘事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路徑。
通過文本細讀,本書作者對莫言小說的敘事視角、人稱機制及其審美功能作了歷時性考察,分析了莫言創造使用的「高密東北鄉」的文學地理概念和敘事空間、「我爺爺」「我奶奶」等「複合人稱視角」的「我向思維敘事」、深淺疊加的雙層敘事結構以及雜合了「物形、人性、物性」的「視角疊加」和「寄居敘事」等一系列敘事視角和敘事空間的實驗與創新;討論了莫言作品中的「新歷史主義」敘事、「多重話語」和「散點透視」的「複調敘事」和「狂歡化敘事」、極致化的人稱視角轉換造成的「迷宮敘事」、「元敘事」等敘事元素;指出莫言小說的敘事視角創新和人稱機制探索使他獲得了高度的敘事自由和強大的敘事能力以及通過這種敘事能力表達其濃烈的現實關懷情緒的膽氣和藝術自信,而這正是莫言小說獨特藝術魅力的重要支撐。
本書特色
作者從敘述視角切入,來探討莫言小說敘事的成功經驗,闡明了敘事視角對莫言小說藝術價值生成的意義,為深化莫言小說敘事研究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名人推薦
山東大學賀立華教授
山東大學張學軍教授
作者從敘述視角切入,來探討莫言小說敘事的成功經驗,闡明了敘事視角對莫言小說藝術價值生成的意義,為深化莫言小說敘事研究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名人推薦
山東大學賀立華教授
山東大學張學軍教授
- 序一 西強博士印象/賀立華
- 序二 /張學軍
- 引論
- 第一節 莫言文學創作概述
- 第二節 莫言研究的歷史及現狀
- 第一章 故鄉記憶和童年視角:1981-1985年間的莫言小說敘事視角實驗
- 第一節 童年與青少年期鄉村生存體驗
- 第二節 莫言早期小說的敘事視角類型及其文本分析
- 第三節 早期小說敘事視角探索及其美學效果
- 第二章 精神還鄉與「想像的過往」:1985年以後莫言中短篇小說的敘事視角實驗
- 第一節 懷鄉病、精神還鄉與「我向思維敘事」
- 第二節 「想像的過往」之一:「我」敘事
- 第三節 「想像的過往」之二:虛構家族傳奇小說中的「類我」敘事
- 第三章 《豐乳肥臀》:新歷史主義敘事的模範文本
- 第一節 小說的敘事視角探索
- 第二節 小說敘事視角探索的典範性意義
- 第四章 敘事語境轉換中的現實關懷言說:從《紅高粱家族》到《天堂蒜薹之歌》
- 第一節 複調敘事:多重話語
- 第二節 現實關懷言說
- 第五章 多重話語和複調敘事:《檀香刑》和《四十一炮》
- 第一節 眾語喧嘩的狂歡化敘事範本:《檀香刑》
- 第二節 穿行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的二重敘事夢囈:《四十一炮》
- 第六章 頻繁的視角轉換造成的敘事迷宮:《十三步》和《酒國》
- 第一節 極致化的人稱視角轉換構建的敘事迷宮:《十三步》
- 第二節 複調敘事和敘事解構:《酒國》裡的虛實
- 第七章 「生人」之困與「人生」之難:《蛙》的敘事策略與現實關懷
- 第一節 從《爆炸》到《蛙》:一個持續24年的生育焦慮
- 第二節 《蛙》深淺疊加的雙層敘事結構與視角創新
- 第三節 「三原則」之下的「罪」與「罰」書寫
- 第八章 《生死疲勞》的「寄居敘事」與視角疊加
- 第一節 「物」敘事:「寄居」式「移情」型疊加視角
- 第二節 從擬人到「物+人」的身分疊加
- 第三節 「寄居敘事」:「人」與「物」的視角疊加和視域擴展
- 第四節 《生死疲勞》:視角疊加中的三線敘事與「對話敘事」
- 第五節 《生死疲勞》敘事形式與敘事精神的美學意義
- 第九章 敘事形式探索與人物形象塑造的審美關聯:兼論莫言小說中「被壓抑」與「自我解放」的女性形象
- 第一節 形式探索與對「人」的關懷
- 第二節 「內部二元對立」敘事中的男人和女人:性別對立、性格對稱
- 第三節 崛起的「母權」:敘事「對立」中的女性反叛
- 第四節 形式探索與人物形象塑造的審美關聯
- 第十章 文化母本與敘事空間營建: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與賈平凹的「商州山地」之比較
- 第一節 莫言與賈平凹小說敘事的文化母本與審美「血地」
- 第二節 「文學故鄉」——敘事場: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和賈平凹的「商州山地」
- 結語
- 附錄一 莫言小說敘事研究文獻目錄
- 附錄二 2013-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立項的莫言研究項目名錄(24項)
- 後記
紙本書 NT$ 330
單本電子書
NT$
231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