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
  • 點閱:118
    33人已收藏
  • 作者: 林安梧著
  • 出版社:臺灣學生書局
  • 出版年:2017
  • 集叢名:中國哲學叢刊
  • ISBN:9789571517261
  • 格式:PDF,JPG
  • 附註:附錄: 實踐的異化及其復歸之可能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2

內容簡介
本書先經由類型學的對比指出中西宗教之異同,並由弗蘭克意義治療法之啟發,進一步以之為對比,闡發中國儒、道、佛三教所隱涵的治療學思維,指出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之所重在於「我,就在這裡」,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所重在於「我,向前開啟」,道家型的存有治療學則重在於「我,就在天地間」,佛教型的般若治療學之所重則在於「我,當下空無」,民間善人王鳳儀所提出之五行治療學則重在於「撥陰取陽,進一步以開其源,退一步以培其本」。但願如此能克服存在的異化,歸復生命之自身。

作者簡介
 
林安梧
 
臺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暨所長、元亨書院創辦人、美國傅爾布萊德學者、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武漢大學、中南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南華大學哲學所創所所長、《鵝湖》學刊主編暨社長、《思與言》人文社會學刊主編、教育部評鑒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研究領域涉及儒、道、佛三教,兼及於文化哲學、宗教哲學、教育哲學、社會哲學、哲學人性論等,主要關注在:人的異化與存有的克服之道。著作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現代儒學論衡》、《問心﹕我讀「孟子」》、《臺灣、中國﹕邁向世界史》、《存有、意識與實踐》、《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維》、《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文化治療》、《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灣•解咒﹕克服主奴意識 建立公民社會》、《儒學轉向》、《佛心流泉》、《牟宗三前後》、《金剛般若與意義治療》,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提出「後新儒學」引發學界注意,海內外已有多本著作及論文對此展開研究,被譽為繼牟宗三先生之後,最具有創造力的思想家之一。

  • 序言(第序言1頁)
  • 第一章 「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 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第1頁)
    • 一、問題之緣起(第2頁)
    • 二、「絕地天之通」所呈現的中國宗教文化史之意義(第5頁)
    • 三、「巴別塔」所呈現的基督宗教文化史之意義(第8頁)
    • 四、「因道以立教」與「立教以宣道」的對比釐清(第13頁)
    • 五、結語(第19頁)
  • 第二章 論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聖之道 — 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第21頁)
    • 一、「終極關懷」一概念的引入(第22頁)
    • 二、儒、道兩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 — 天人不二(第25頁)
    • 三、儒、道思想的兩個對比 —「一氣之所化」與「道德之創化」(第30頁)
    • 四、儒家成德之教的聖人之路 —「肉身成道」(第35頁)
    • 五、「肉身成道」的教養與完成 —「體用一如」、「體用不二」(第38頁)
    • 六、儒教的異化與歸復 — 境界型態的圓、心性修養的圓、道德實踐的圓(第44頁)
  • 第三章 象山心學義理規模下的「本體詮釋學」(第51頁)
    • 一、問題的提出 — 從「六經皆我註腳」說起(第52頁)
    • 二、「詮釋即是生活」— 經由象山「生活化儒學」而來的論斷(第56頁)
    • 三、「心即理」—「詮釋即是生活」背後的義理規模(第63頁)
    • 四、本體的實踐學 — 由「心即理」而致的工夫論(第69頁)
    • 五、結論 — 本體的詮釋學之豁顯(第77頁)
  • 第四章 王陽明的本體實踐學 — 以王陽明《大學問》為核心的展開(第81頁)
    • 一、前言(第81頁)
    • 二、「本體實踐學」的義理規模 — 論「道德實感」(第85頁)
    • 三、「本體實踐學」的理據 — 論「道德之判準」(第93頁)
    • 四、「本體實踐學」的工夫論 — 論「道德實踐的次序」(第101頁)
    • 五、結論(第111頁)
  • 第五章 邁向儒家型意義治療學之建立 — 以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為核心的展開(第115頁)
    • 一、問題的緣起(第116頁)
    • 二、體驗:理解、詮釋及治療(第119頁)
    • 三、「是,我在這裡」:體驗的起點(第124頁)
    • 四、「我與你」、「我與它」:兩個存在樣式(第129頁)
    • 五、結語:邁向儒家型意義治療學之建立(第136頁)
  • 第六章 語言的異化與存有的治療 — 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第139頁)
    • 一、問題的提出(第140頁)
    • 二、異化、語言的異化(第143頁)
    • 三、治療、存有的治療(第159頁)
    • 四、結論(第172頁)
  • 第七章 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 — 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第177頁)
    • 一、問題的引出:由田立克與久松真一的對談說起(第178頁)
    • 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規模及義理趣向(第185頁)
    • 三、般若治療理論建構芻議(第198頁)
    • 四、般若治療的實際展開 — 以「簡易觀想制心法」為示例(第204頁)
  • 第八章 「陰陽五行」與「身心治療」— 以王鳳儀《十二字薪傳》為核心的展開(第211頁)
    • 一、問題的緣起(第212頁)
    • 二、生命之場的層級列分(第216頁)
    • 三、 生命之場的辯證關連(第225頁)
    • 四、結論(第240頁)
  • 附錄 實踐的異化及其復歸之可能 — 環繞臺灣當前處境對新儒家實踐問題的理解與檢討(第243頁)
    • 一、問題的提出(第244頁)
    • 二、從雙重主奴意識看實踐的異化 — 臺灣當前文化的困境(第247頁)
    • 三、實踐的異化下的批判意識(第257頁)
    • 四、宋明新儒家實踐化的哲學精神(第263頁)
    • 五、當代新儒家的特色及其實踐之異化(第269頁)
    • 六、結論(第280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0-22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