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這麼近.那麼遠:中國新聞故事
  • 點閱:22
    7人已收藏
  • 作者: 譚衛兒作
  • 出版社:明窗出版 明報發行
  • 出版年:2012
  • ISBN:9789888134625
  • 格式:PDF,JPG
  • 書籍難度(SR):626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年級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1-24

內容簡介
 
《再來‧再試──我在亞視新聞部》,作者譚衛兒以事件當事人的身分,道出了「亞視新聞誤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引起社會極大的討論及迴響。而當中〈那位女士(The Lady)──昂山素姬〉一章,更與楊紫瓊主演的大熱電影《昂山素姬》(The Lady),不謀而合,簡直是文字光映相輝映!
 
第二本著作《這麼近‧那麼遠──中國新聞故事》,譚衛兒退開一步,以其資深新聞工作者的身分、採訪中國新聞的多年經驗,揭開採訪中國新聞的神秘面紗,當中千絲萬縷的人脈關係、官方稿件用語的明藏暗語、中美關係的變幻莫測、兩岸局勢的持續繃緊、北京奧運的台前幕後……在她筆下,脈絡清晰,一覽無遺。

 
第一章 中國情,中國是……
第二章 外交情,外交是……
第三章 奧運情,奧運是……
第四章 記者情,記者是……
 
書名《這麼近‧那麼遠──中國新聞故事》,正正道出了此刻香港人面對中國的忐忑心情──「這麼近‧那麼遠」。書中所述的中國新聞故事、採訪點滴,更極具通識價值,與新高中通識科六大範疇中的「現代中國」環環緊扣,是新高中同學的必讀書籍!


作者簡介
 
譚衛兒──
小時候,大人說:「你太害羞了,長大後要大膽點」。長大了,發現自己挺貪玩,「蒙查查」初入行時,也以為好玩,不旋踵發現當記者其實不是玩,更不好玩。至於膽子是否因為當記者訓練得大了點,不敢肯定,但這次真的膽粗粗,在朋友鼓勵下,在明報出版社的支持下,出書了。編輯讓我來段簡介,把我難倒了,採訪新聞寫稿也沒那麼難,想起前輩的教誨:做記者的,特別做電視記者,一時間別人認識你,不是因為你有多麼特別,只因你報道的新聞有價值,所以記者做好新聞才是本分,自我膨脹要不得。由是決定,既是簡介,便一切從簡,皆因讀者要讀的是這本書中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點滴,不是我本人。
 

但總得向讀者有點交代,於是回首,駭然發現自己真是萬二分的幸運:甫出道不久便能不時外出採訪,89年春夏之交在天安門廣場度過四十多個難忘的日與夜;亦見證香港過渡與回歸的風風雨雨;還有97後港人治港的起起伏伏;更有機會穿梭海峽兩岸,世界多國,採訪重大兩岸及國際新聞,既向市民報告香港最新脈搏;亦報道兩岸風雲變幻;全球化下的中國外交,及國際形勢;也因此意識到,做了記者,每天都有機會多學習一點,從一名青澀的新人,逐步成長,體驗從報紙到電視,再到今天迎接多媒體挑戰的時代進步。想當年怯生生走進《英文虎報》,三年多後加入亞洲電視,再到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四年多年前回歸亞視,從記者到採訪主任,到新聞總監,到亞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裁,一路走來,前輩同輩後輩的教導,扶持與支持不敢忘。
 
這些年來,也有幸到樹仁大學及浸會大學教導新聞課程,說是教,實則也被年青學子教,感愛香港年青人對新聞抱有的熱切的心。
 
短短四年多,亞視經歷幾許改變,但新聞部內,大家都有著不改的信念;做好新聞,輸器材也不能輸新聞。新人進來時,我會對他們說;「亞視未必能給你太好的待遇,但可以給你多些機會發揮。」我深信我沒有對他們講大話,這些年來,看著年輕的記者編輯成長,成熟,看著資深同事的不計教及無私的分享,我體會到,新聞部的「見步行步」,其實是「一步一腳印」,這每一步,台前幕後所有同事都出了力。我為「曾經擁有」這段與一眾好同事踏實認真地做新聞的日子而深感幸運。
 
正式離開亞視後,譚衛兒在2011年12月加入英文報章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任高級採訪主任,並旋即於2012年2月擢升為副總編輯。


  • 第一章 中國情,中國是 …(第3頁)
    • 薄熙來與汪洋(第6頁)
    • 你們已被跟蹤(第8頁)
    • 向領導人「扑咪」(第11頁)
    • 溫家寶被擲鞋(第16頁)
    • 招呼團全包宴(第18頁)
    • 江山如此多嬌(第22頁)
    • 字裏行間(第25頁)
    • 香港角度(第30頁)
    • 兩會新聞之上訪(第32頁)
    • 地震帶來的「信息透明革命」(第33頁)
    • 採訪 vs 救災(第37頁)
    • 記者的情緒(第40頁)
    • 本分(第42頁)
    • 人的故事(第45頁)
    • 後怕(第47頁)
    • 記者與新聞(第48頁)
    • 距離(第50頁)
    • 採訪計劃(第52頁)
    • 「外圍」採訪(第54頁)
    • 打電話的技巧(第56頁)
    • 實時轉播(第58頁)
    • 採訪證(第60頁)
    • 長駐記者證(第62頁)
    • 報道傳聞(第64頁)
    • 怎樣看懂新華社、中央台?(第66頁)
    • 北京車長(第68頁)
    • 駐外記者(第70頁)
    • 駐外做 pool(第75頁)
    • 駐外靠行家(第77頁)
    • 採訪兩會新聞(第80頁)
    • 新聞聯播「變臉」(第84頁)
    • 香港記者的國籍(第86頁)
    • 登上中國「空軍一號」(第88頁)
    • 屏蔽(第89頁)
    • 新華社的錯與對(第90頁)
    • 新華社的英文稿(第92頁)
    • 西柏坡(第94頁)
  • 第二章 奧運情,奧運是 …(第97頁)
    • 演習(第100頁)
    • 公共電視信號(第102頁)
    • 「為人民服務」不易為(第104頁)
    • 三個指定示威區(第106頁)
    • 世界真細小(第109頁)
    • 搶新聞有底線嗎?(第112頁)
    • 新聞的平衡該怎樣體現(第114頁)
    • 又是香港記者?(第116頁)
    • 奧運的兩個新聞中心(第118頁)
    • 分工與包容(第122頁)
    • 獎牌的背後(第125頁)
    • 欣賞失敗者(第128頁)
    • 奧運志願者(第130頁)
    • 派對之後(第132頁)
    • 展現人性(第134頁)
    • 奧運收視與「挖」新聞(第137頁)
    • 大騷後遺症(第140頁)
    • 北京奧運的反思(第143頁)
  • 第三章 外交情,外交是 …(第147頁)
    • 坐在習近平身旁的董建華(第150頁)
    • 記者被「利用」?(第152頁)
    • 中資進軍美國傳媒受挫(第153頁)
    • 奧巴馬的「歡迎」(第154頁)
    • 上甘嶺(第156頁)
    • 休假外交(第158頁)
    • 中國角度(第160頁)
    • 奧巴馬訪華的保安(第162頁)
    • 中國國情班(第163頁)
    • 從龍永圖怒斥台灣記者說起(第164頁)
    • 名稱的奧妙(第167頁)
    • 各出奇謀為搵「料」(第170頁)
  • 第四章 記者情,記者是 …(第175頁)
    • 鄧小平南巡與特首選舉(第178頁)
    • 習近平的十六字要求(第182頁)
    • 虛虛實實中聯辦(第186頁)
    • 曾鈺成葫蘆裏賣什麼藥?(第190頁)
    • 北京為何鍾情「二人賽」(第194頁)
    • 太多港區政協來自商界?(第199頁)
    • 特首的信(第204頁)
    • 隔空叫陣下的記者(第206頁)
    • 採訪手法(第208頁)
    • 媒體立場(第210頁)
    • 唐英年: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第212頁)
    • 證據(第214頁)
    • 圍城(第216頁)
    • 記者偏心嗎?(第218頁)
    • 電話號碼(第220頁)
    • 「我不派名片!」(第223頁)
    • 旅行變採訪(第224頁)
    • 阿扁「吃大便」(第227頁)
    • 普立茲獎的啟示(第229頁)
    • 「我從不派名片!」(第233頁)
    • 新聞背景(第236頁)
    • 等待(第238頁)
    • 示威採訪(第240頁)
    • 話題記者芮成剛(第242頁)
    • 男女有別(第245頁)
    • 誰是記者?(第250頁)
    • 記者的旅行證件(第252頁)
    • 十一月八日(第254頁)
    • 「海嘯」式採訪(第256頁)
    • 危險職業(第258頁)
    • 北上那些年(第262頁)
  • 那一夜煙花燦爛過後 … – 採訪中國,學習了解中國(第268頁)
紙本書 NT$ 328
單本電子書
NT$ 23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1-24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