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
  • 點閱:121
    18人已收藏
  • 譯自:The art of cloning:creative production during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 作者: 彭麗君著 , 李祖喬譯
  •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2017
  • 集叢名:三十.三十書系
  • ISBN:9789882370050
  • 格式:PDF,JPG
  • 書籍難度(SR):767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內容簡介
文化大革命不單破壞文化,也重構文化,其宣傳藝術通過欽定典範、複製樣板等方式,為毛時代的政治帶來了巨大能量,讓文革的理想和暴力走向極端。文革時期的中國,到處是一式一樣的複製品以及千篇一律的行為,任何人若要展示自己的獨特性,都必須背負極大的壓力。然而,許多參與文革者在服從權威的同時,卻又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自由。到底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文革除了是一段佈滿傷痕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去理解那高度同質的世界中,各式各樣的文化經驗?
 
名人推薦
 

本書詳細分析文革時期不同種類的文藝作品與檔案文件,並深入訪談幾十位文藝工作者和平民百姓,以解釋這種在威權統治之下、個體卻自認為經歷著解放的現象。作者認為即使文革充滿肢體暴力,但文鬥才能觸及人民的靈魂;因此,解讀文藝活動及其背後邏輯,是理解文革的關鍵。
 
這本著作對文革時期的文化史做出了周全而細緻的研究,卓有貢獻。關於中國人民如何生活在火紅的革命時期,以及如何在其中感知與創作藝術的問題,彭麗君提供了嶄新的觀察與思考角度。—— 安德魯.瓊斯 Andrew F. Jones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及文化系教授)
 
本書是對文革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介入—彭麗君融合了新與舊的研究進路,推動我們重新思考中國十年文革期間文化生產的政治與歷程。—— 柯瑞佳 Rebecca Karl(紐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彭麗君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引領讀者進入文革的世界,包括各種複製、建構樣板與典範的藝術行為,它們構築了文化和政治領域,然後在社會景觀中被廣泛傳播,以至成為生活時尚。本書建基於無懈可擊的研究,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新見解,絕對是理解中國文化大革命不容錯過的書。—— 杜登教 Michael Dutton(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政治學教授)


作者簡介
 
彭麗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當代視覺文化、知識產權論述、文化政策、美學理論、政治理論等。

 
李祖喬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生。


  • 圖片目錄(第xi頁)
  • 中文版序(第xiii頁)
  • 鳴謝(第xv頁)
  • 導論(第1頁)
  • (一)藝術、政治與經濟(第29頁)
    • 第 1 章 毛式美學(第31頁)
    • 第 2 章 文革的文化經濟:文學的生產與流通(第59頁)
  • (二)典範與複製品的文化(第83頁)
    • 第 3 章 典範與複製品的藝術與文化(第85頁)
    • 第 4 章 赤腳醫生與女性形象(第109頁)
    • 第 5 章 跨地方文化的戲曲與移植(第137頁)
    • 第 6 章 革命芭蕾舞的類型和形式(第163頁)
    • 第 7 章 毛澤東作為社會道統(第197頁)
    • 第 8 章 知識分子作為牛鬼蛇神(第221頁)
  • 結語(第247頁)
  • 參考書目(第255頁)
  • 索引(第289頁)
紙本書 NT$ 609
單本電子書
NT$ 42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