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的元素:形式.場所.構築, 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與設計論
- 點閱:173
- 譯自:Elements of architecture:from form to place + tectonics
- 作者: 皮耶.馮麥斯(Pierre von Meiss)作 , 吳莉君譯
- 出版社:原點出版 大雁文化發行
- 出版年:2017[民106]
- ISBN:978-986-94812-0-5 ; 986-94812-0-5 ; 978-986-95233-5-6 ; 986-95233-5-8
- 格式:EPUB
- 版次:初版
- 附註:含附錄 全新增訂版 版權頁題名: 建築的元素, 全新修訂版 : 形式、場所、構築, 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與設計論
內容簡介
1986年首次出版,感知性+觀念性的建築永恆之道,最新增訂版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建築觀,30年歷久彌新經典導論
最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最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暨人社院院長 曾成德 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才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出版至今逾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Kenneth Frampton
國內外各大建築院校指定參考書目、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出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增訂版做了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作者融合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系列最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光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施植明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孫全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張崑振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陳林蔚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黃少妤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黃奕智 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劉克峰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本書基於現象學的理論,帶領讀者進入一座『想像博物館』內,體驗建構場所的建築空間元素;出版至今超過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的特出之處,在於對建築設計,提出一個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描述、分析與論證。」──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這是一本頗具深度與廣度的建築學基礎原理專書;值得建築系學生以及年輕建築師閱讀及探討。本書內容涵蓋建築學的基本元素及構築主題;不僅承續了西方建築傳統之精華,也揭示了符合時代性的建築議題。」──孫全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我認為這本是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不但能夠建立完整全面的基礎認識,且啟發許多正確的建築觀。」──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本書跳脫一般建築論述在認知上光滑無斷裂的完整性偏見,以多重複音的感知經驗描述,清晰呈現了空間/人的實在感。」──陳林蔚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建築家皮耶‧馮麥斯投注情感於建築思維中,以現象學詮釋材料、構築、場所、氛圍與詩性,拓展了建築學的想像。」──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建築學是一種物質美學與非物質的空間美學的綜合體。本書藉由建築史之中,必要認識大量的建築案例,來論證與說明建築有其自明的體系,在秩序、度量、場所、空間、構築與知覺的系統中交相辯證!」──劉克峰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經四分之一世紀修整,本書凝聚了建築的物質性營造與抽象思考之論述,做為一部具備批判當代脈絡之哲學工藝導論。對於建築研究與教學皆提供關鍵性的梳整與參考。」──黃少妤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才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出版至今逾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Kenneth Frampton
國內外各大建築院校指定參考書目、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出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增訂版做了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作者融合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系列最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光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施植明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孫全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張崑振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陳林蔚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黃少妤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黃奕智 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劉克峰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本書基於現象學的理論,帶領讀者進入一座『想像博物館』內,體驗建構場所的建築空間元素;出版至今超過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的特出之處,在於對建築設計,提出一個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描述、分析與論證。」──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這是一本頗具深度與廣度的建築學基礎原理專書;值得建築系學生以及年輕建築師閱讀及探討。本書內容涵蓋建築學的基本元素及構築主題;不僅承續了西方建築傳統之精華,也揭示了符合時代性的建築議題。」──孫全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我認為這本是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不但能夠建立完整全面的基礎認識,且啟發許多正確的建築觀。」──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本書跳脫一般建築論述在認知上光滑無斷裂的完整性偏見,以多重複音的感知經驗描述,清晰呈現了空間/人的實在感。」──陳林蔚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建築家皮耶‧馮麥斯投注情感於建築思維中,以現象學詮釋材料、構築、場所、氛圍與詩性,拓展了建築學的想像。」──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建築學是一種物質美學與非物質的空間美學的綜合體。本書藉由建築史之中,必要認識大量的建築案例,來論證與說明建築有其自明的體系,在秩序、度量、場所、空間、構築與知覺的系統中交相辯證!」──劉克峰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經四分之一世紀修整,本書凝聚了建築的物質性營造與抽象思考之論述,做為一部具備批判當代脈絡之哲學工藝導論。對於建築研究與教學皆提供關鍵性的梳整與參考。」──黃少妤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 導讀
- 前言
- 新版導言
- 第一篇 建築元素:從形式到場所
- 第1章感知現象
- 觀看
- 聆聽
- 嗅聞
- 碰觸
- 身體移動
- 觀看與感知
- 視覺法則
- 眼睛並不天真
- 球體與玫瑰
- 第2章秩序與失序
- 無法迴避的秩序
- 營造秩序
- 秩序感
- 構成凝聚性的因素
- 重複與相似
- 鄰近
- 圍牆或共同的背景
- 元素的方位:平行或輻輳
- 從秩序到混亂
- 均質和肌理
- 對齊和系列
- 漸層
- 層級
- 對比
- 複雜
- 矛盾
- 混亂
- 因素互動
- 規律和不規律
- 簡潔
- 規律
- 規則中的特例
- 亂中有序和序中有亂
- 第3章度量與平衡
- 以人為尺度的空間
- 尺度觀念
- 擬人論與建築
- 對數字和比例的迷戀
- 可通約的比例
- 不可通約的比例
- 比例的困境
- 平衡
- 對稱
- 不對稱的平衡
- 第4章紋理與物件
- 城市和紀念物
- 物件的組構:接合和連續
- 接合
- 連續
- 物件:表面、轉角、與天空和地面的關係
- 正形接合:醒目的轉角,基座和簷口
- 負形接合:凹接
- 銳邊
- 面的交融
- 插曲一:從物件到空間
- 物件的空間性
- 物件之間的關係
- 第5章空間
- 界定空間的元素
- 空間的深度
- 空間的密度
- 空間的開口
- 空間並置和相互穿透
- 基本形狀的空間特性
- 組合:萊特和福祿貝爾積木
- 組合:柯比意和〈四種組構〉
- 垂直組合
- 空間組構三策略
- 結構性空間
- 空間體量設計
- 自由平面
- 樓地板、牆壁和天花板
- 第6章光與影
- 來自物件的光
- 質與量
- 光線和空間
- 無所不在的窗
- 半明半暗與陰影
- 照明挑戰五重點
- 插曲二從空間到場所
- 第7章場所
- 地景:一大挑戰
- 基地與場所
- 界限、門檻和過渡空間
- 支撐身分的場所
- 路徑動態學
- 插曲三:宇宙的、大地的和時間的方位
- 第二篇構築
- 第8章讓材料唱歌
- 形式和材料
- 石頭
- 鋼筋混凝土
- 磚
- 木材
- 玻璃
- 從金屬到碳
- 第9章重力美學
- 一目了然的堅固感
- 優雅演出的穩定性
- 為求平衡的不平衡
- 側向推力
- 科技和現代性
- 事實或虛構?
- 第10章身體與覆面
- 議題
- 肌理、拼組和細部幾何配置
- 厚度
- 面孔或面具
- 素顏或美膚?
- 依隨骨架vs.獨立自主
- 受到織品啟發的覆面理論
- 從「高科技表現主義」到「面紗神祕主義」
- 立面做為一種複雜「機器」
- 結語
- 附錄
- 附錄1 透明性:實質與現象
- 附錄2 建築依憑或反抗城市
- 附錄3 另類地景
- 參考書目
- 圖片出處
紙本書 NT$ 599
單本電子書
NT$
36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