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文革時期中國農村的集體殺戮
  • 點閱:153
    21人已收藏
  • 譯自:Collective killings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作者: 蘇陽著 , 宋熙譯
  •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2017
  • 集叢名:三十.三十書系
  • ISBN:9789629965761
  • 格式:PDF,JPG
  • 書籍難度(SR):650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年級
  • 附註:含附錄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暴力行為人所共知, 但其極端形態— 集體殺戮—卻極少被談論。1967至1968年間,以公開處決、鄉鄰互相殘殺等為形式的集體殺戮在中國農村大範圍存在,其廣度和深度令人震驚。
 
本書首次透過地方檔案、政府公開材料和南方兩省倖存者的訪談資料,有系統地記錄和分析這種殘暴現象。研究聚焦於農村普通人的行為,探討文革期間千萬人自願參與文革甚至集體殺戮背後的深層邏輯。作者提出解釋力極強的「社區模型」,挑戰主流種族滅絕研究所採用的「國家政策模型」。在揭示史實與建構理論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

 
正如作者所說:「都說文革是因為愚昧造成的,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我們恐怕永遠不會明白愚昧在什麼地方。」
 
~~~~~~~~~~~~~~~~~~~~~~~~~~~~~~~~~~~~~~~~~~
 
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我們期待已久。它超越了已被廣泛探討的北京紅衛兵研究,選擇直面文革時期中國農村中集體屠殺的恐怖真相。在這部範本式的嚴謹著作中,蘇陽將「文化大革命」納入了它本該屬於的領域:種族滅絕研究。在這場堪比盧旺達大屠殺的集體殺戮中,村民與村民反目,成千上萬的人互相殘殺。
馮客(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在理論層面,本書首次嘗試揭示這樣一個過程:現代的種族滅絕不只被充斥著意識形態的民族國家所形塑,在國家的計劃之外,地方行動者和結構性力量也影響著這個進程。而在經驗層面,這本書再次提醒了我們,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現代世界最大的悲劇之一。它也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城市中活躍的文革運動,轉移到不為人所熟知的鄉村故事。無論在文革研究、中國共產主義政權的政治研究、種族滅絕研究還是社會運動研究等領域,這本書都將是我們書架上的一部傑作。
趙鼎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這本書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出色。首先,蘇陽巨大的貢獻在於收集了極其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地方報紙、政府公開檔案、訪談等。書中記錄的歷史事件不僅外國人不熟悉,大部分的中國人也未必了解。但這並不只是一本揭露真相的歷史學研究,它以重要的社會學角度介入了一個長期被壟斷的研究領域,該領域充斥著對個體心理的解讀、將暴民行為簡單化的理論和特殊化具體歷史契機的論述。同時,這本書證明了僅僅是政策動員並不能導致集體行為—突發事件、環境因素、社會崩潰等都是相同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書對政治社會學和社會運動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美國社會學學會Barrington Moore最佳著作獎得獎評語
 
 


作者簡介
 
蘇陽,2003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副教授。另有研究見諸多種重要期刊,如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Law and Society Review China Quarterl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等。
 
宋熙,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博士, 現於出版社任職策劃編輯。譯有《好研究如何設計: 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

 
 


  • 插圖目錄(第xv頁)
  • 表格目錄(第xvi頁)
  • 中文版序(第xix頁)
  • 前言與致謝(第xxv頁)
  • 第 1 章 殺汝鄰居(第1頁)
    • 集體殺戮的謎團(第3頁)
    • 國家政策模型的局限(第6頁)
    • 社區模型(第10頁)
    • 動員還是崩潰,抑或兩者皆是?(第16頁)
    • 文革研究的新視角(第20頁)
    • 研究設計以及資料來源(第24頁)
    • 全書內容概述(第26頁)
  • 第 2 章 記錄(第37頁)
    • 整體圖景(第38頁)
    • 利用縣誌記錄集體殺戮(第40頁)
    • 官方數字的背後(第42頁)
    • 殺戮模式:縣際差別和時間變化(第47頁)
    • 廣東和廣西:兩個最為暴戾的省份(第51頁)
    • 更多確鑿的官方證據(第53頁)
    • 集體殺戮的特徵(第59頁)
    • 結論(第62頁)
  • 第 3 章 社區與文化(第71頁)
    • 田野調查(第73頁)
    • 目擊者們(第77頁)
    • 邊疆文化裏的宗族體系(第80頁)
    • 暴力的傳統(第86頁)
    • 新政權時期的村莊(第87頁)
    • 文化與集體殺戮(第89頁)
    • 結論(第92頁)
  • 第 4 章 階級敵人(第97頁)
    • 受害者身分的建構主義觀點(第98頁)
    • 土地改革中的一個地主家庭(第101頁)
    • 土地改革:通過經濟差異製造階級標籤(第104頁)
    • 土改清算:通過暴力固化階級標籤(第107頁)
    • 為何延續人為的階級劃分(第112頁)
    • 階級敵人的生活(第117頁)
    • 結論(第120頁)
  • 第 5 章 毛時代的普通人(第127頁)
    • 平常的人和不平常的行為(第129頁)
    • 事業平衡中的失與得:授權者(第132頁)
    • 激進化的邏輯(第141頁)
    • 毛時代的普通人(第144頁)
    • 結論(第152頁)
  • 第 6 章 解體法律(第159頁)
    • 改變社會控制的形式(第160頁)
    • 黨與法律:文革之前(第162頁)
    • 官僚對陣運動:文化大革命(第169頁)
    • 死刑:政策和實踐(第177頁)
    • 1967 和 1968 年國家對集體殺戮事件的反應(第180頁)
    • 結論(第182頁)
  • 第 7 章 構建戰爭(第191頁)
    • 戰爭與滅絕性的屠殺(第193頁)
    • 城市中的街鬥(第196頁)
    • 揭露「陰謀網絡」,開展階級鬥爭展覽會(第202頁)
    • 被當成替罪羊的農村四類分子(第204頁)
    • 戰爭設定移除道德限制(第211頁)
    • 結論(第213頁)
  • 第 8 章 殺戮的模式(第223頁)
    • 城鄉差異(第225頁)
    • 省際差異(第227頁)
    • 解釋集體殺戮的縣際差異(第230頁)
    • 結論(第239頁)
  • 第 9 章 理解眾目睽睽下的暴行(第243頁)
    • 眾目睽睽下的暴行(第245頁)
    • 國家倡導,國家失靈,還是兩者皆是?(第248頁)
    • 地方條件(第250頁)
    • 重溫動員範式(第252頁)
    • 走向種族滅絕和大屠殺的社會學模型(第256頁)
    • 結束語:毛時代中國的鄰里及其他(第258頁)
  • 附錄:方法上的問題以及統計分析(第267頁)
  • 參考書目(第273頁)
紙本書 NT$ 609
單本電子書
NT$ 42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