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初以來,西方傳教士來華宣揚基督教,基督教烏托邦思想也在中國流傳,個別教士還創立了把宗教與勞動及生活混爲一體的基督教社團,這對部分想改變生活現狀的信徒産生了影響。本書主要研究的,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山東泰安馬莊為中心的耶穌家庭的信徒們如何將宗教與世俗生活結合起來,走上了建設基督徒理想家園的烏托邦道路。雖然這個團體在戰爭和動蕩的艱難歲月中得以發展,但最終因其烏托邦體制的內在矛盾和外部環境的劇變而解體。
作者除了翻檢當年的文獻檔案資料之外,還走訪當年耶穌家庭的教友。因此本書為研究中國和世界基督教史的學者,提供了新的視點和豐富的資料。
本書榮獲「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人論文獎」。
- 前言(楊綱凱)(第vii頁)
- 序言(吳梓明)(第ix頁)
- Foreword(Daniel H. Bays)(第xv頁)
- 致謝(第xvii頁)
- 導言(第xxi頁)
- 第一章 引論:烏托邦思想的跨文化考察(第1頁)
- 一、基督敎與烏托邦(第2頁)
- 二、敎派與烏托邦實踐(第4頁)
- 三、中國傳統中的「大同」思想(第6頁)
- 四、近代烏托邦主義的新趨向(第9頁)
- 第二章 民初的泰安社會與基督敎會(第13頁)
- 一、馬莊 ── 耶穌家庭的發源地(第13頁)
- 二、民初泰安的社會變動(第16頁)
- 三、基督敎在泰安的發展與影響(第23頁)
- 第三章 敬奠瀛與耶穌家庭的起源(第41頁)
- 一、早年坎坷與求仙訪道(第41頁)
- 二、從反對基督敎到走上傳道生涯(第46頁)
- 三、聖徒信用儲蓄社(1921 年):基督敎烏托邦的起點(第53頁)
- 四、接受靈恩:與老敎會決裂(第60頁)
- 五、從蠶桑學道房(1926 年)到耶穌家庭(1927 年)(第67頁)
- 第四章 奠基的十年(第73頁)
- 一、二三十年代山東的宗敎復興與農村改良活動(第73頁)
- 二、最初的傳敎活動與小家的建立(第80頁)
- 三、經濟問題與老家的發展(第92頁)
- 四、林美麗加入耶穌家庭的影響(第98頁)
- 第五章 走向興盛的烏托邦(第103頁)
- 一、抗戰時期的泰安時局(第103頁)
- 二、家庭的發展:危機推動信仰(第106頁)
- 三、新經濟措施的產生(第115頁)
- 四、理想的處境化與宗敎宣傳(第126頁)
- 五、權力結構:家長制的建立(第141頁)
- 六、理想與現實:「方舟」中的生活(第149頁)
- 第六章 徘徊與挑戰(第161頁)
- 一、內戰時局與家庭的發展(第161頁)
- 二、新措施:激進與現實(第167頁)
- 三、宗敎思想與宣傳的發展(第171頁)
- 四、集體經濟和集體生活(第178頁)
- 五、裂痕:內部矛盾的發展(第189頁)
- 六、政治問題(第201頁)
- 第七章 中國基督敎烏托邦的終結(第207頁)
- 一、最後的發展(第207頁)
- 二、讚美烏托邦:鄉村派發現耶穌家庭(第209頁)
- 三、家庭新取向:宗敎迎合政治(第218頁)
- 四、困境與內部改革(第229頁)
- 五、革新:「促其自行結束」(第245頁)
- 六、尾聲:「革新」以後的北新莊敎會(第261頁)
- 第八章 結語:中西基督敎烏托邦的簡要比較(第267頁)
- 註釋(第285頁)
- 中外辭彙對照表(第325頁)
- 參考資料與書目(第329頁)
紙本書 NT$ 504
單本電子書
NT$
353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