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康德哲學由於意義深遠,二百年來,一直是西方的顯學。自西學東漸,國人對康德哲學鑽研者,亦不乏名家。其中王國維或屬最早,其後的張東蓀,每語及康德,亦見不凡功力。再而有張頤、鄭昕等成為國人習知的康德學者。而當代新儒學如唐君毅、牟宗三等前賢,對康德亦研究有素。然而,就對康德文本的深入疏解,和重點理論的全盤闡釋而言,勞思光先生《康德知識論要義》一書,直至今日,還是無法取代的。對勞先生來說,康德知識論,並不只有孤立的意義,而與一些更普遍的哲學問題和更廣面的文化關懷相通。康德對人類認知的分析,補足了中國文化傳統最缺乏的一面,因而是國人最應首先吸取的;但康德於嚴格劃出知識限界之餘,卻不囿於認知的格局,而能藉著主體問題的揭示,一方面對人類心靈的理性幻相予以解釋,另一方面又對人類作為道德主體所應享有的最高自由予以安頓。讀者研讀本書,如能循此角度察看,則其於勞先生整體著作中的理論地位,當更能顯出。本書架構清晰,講解分明,論證嚴密,關心哲學與文化者,特別對康德哲學研究有興趣者,不可不讀。本書於一九五七年初版,現依今日國際徵引規格重編。
- 《思光學術論著新編》總序(第vii頁)
- 《思光學術論著新編》編校凡例(第ix頁)
- 《康德知識論要義新編》自序(第xi頁)
- 初版序言(牟宗三)(第xv頁)
- 圖片(第xxi頁)
- 第一章 緒言(第1頁)
- 一、基源問題的意義(第3頁)
- 二、基源問題的決定(第5頁)
- 三、康德知識論脈絡的概觀(第9頁)
- 第二章 批判前期重要著作中的哲學思想(第11頁)
- 一、〈新闡釋〉(第13頁)
- 二、〈上帝存有證明之僅有基礎〉附論:〈論樂觀主義〉及〈三段論四式之虛幻精巧〉(第17頁)
- 三、〈試將負量觀念引入哲學〉(第20頁)
- 四、〈論自然神學原理及道德原理之明確性〉(第22頁)
- 五、〈由形上學之夢釋見鬼者之夢〉(第25頁)
- 六、〈論感性世界及智性世界的形式及原則〉附論:〈論空間區界辨別的理性基礎〉(第28頁)
- 第三章 《純粹理性之批判》要義(第35頁)
- 一、總說(第35頁)
- 二、感性與時空(第51頁)
- 三、理解與範疇(第68頁)
- 四、感性理解之統一活動(第94頁)
- 五、理性與觀念(第162頁)
- 第四章 結語(第207頁)
- 附錄(第211頁)
- 附錄一 勞思光教授早年論及康德哲學著作一覽表(第211頁)
- 附錄二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結構一覽表(第213頁)
- 編者跋(第217頁)
- 中外辭彙及人名對照表(第223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