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主題史方式就不同的課題展開論述,這些課題包括: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包括學校與考試兩方面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史,歷代教育內容和學習的樂趣,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學生生活與學生運動,以及明朝晚期出現的現象。
通過橫向的主題史論述,全書呈現出一個縱向的探討脈絡,即是以「學以為己」與「科舉文化」兩個文化取向作為主軸,並織入造就這兩個取向的因素及其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主軸及錯綜的旁枝,則涉及經濟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民俗史等多個學科範疇。
「學以為己」及「科舉文化」這兩個互相衝突、卻又千百年來共存的取向,形成了深層次的矛盾,作者就此提出了他獨特的見解,包括的「威權人格的形成」和「反智色彩的庶民價值觀」等。作者更嘗試進行跨文化比較,例如比較西方清教徒的道德倫與晚明道學的宗教性、就自然法觀念比較中西文明的發展路向等。本書由是膺得「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滿挑戰及啟發性」的評價。
- 自序(第xiii頁)
- 第一章 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第1頁)
- 第一節 個人、社會與受教育者(第2頁)
- 第二節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第27頁)
- 第三節 關鍵論點(第43頁)
- 第二章 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學校與考試(第47頁)
- 第一節 教育機構的變遷(I)(第48頁)
- 第二節 教育機構的變遷(II)(第75頁)
- 第三節 考試制度:從察舉到科舉(第105頁)
- 第三章 中國教育的思想史(第163頁)
- 第一節 孔子與早期的儒家傳統(第164頁)
- 第二節 漢代禮治與儒家獨尊地位的興起(第186頁)
-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198頁)
- 第四節 隋唐的兼容並蓄態度與自我知識認同的探求(第227頁)
- 第五節 道學教育和博學(第257頁)
- 第六節 遊牧民族知識人與漢人世界觀的接觸(第287頁)
- 第七節 明代的道學思想(第302頁)
- 第八節 總結中國教育思想的社會史(第327頁)
- 第四章 歷代教育內容的演變和學習的樂趣(第337頁)
- 第一節 歷代教育內容的變化(第338頁)
- 第二節 勤奮讀書的樂趣(第372頁)
- 第三節 結論:自得、自由和自任(第400頁)
- 第五章 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第403頁)
- 第一節 識字教育(第404頁)
- 第二節 家庭教育和家訓(第439頁)
- 第三節 技術教育(第469頁)
- 第六章 學生與學生運動(第495頁)
- 第一節 傳統中國的學生:理想與現實(第495頁)
-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的學生運動(第575頁)
- 第七章 結論:晚明以後(第591頁)
- 第一節 書寫傳統的重要性(第593頁)
- 第二節 自我、宗教性與道德感(第605頁)
- 附錄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第623頁)
- 一、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第623頁)
- 二、為己之學與書院的理想與實踐(第630頁)
- 三、以儒家經學為中心的教育(第634頁)
- 四、庶民教育:格言、戲劇、家訓、善書、祀典及儒家正統(第636頁)
- 五、個別施教;不分年齡班次的教育(第641頁)
- 六、文字考試與論辯考試的差別(第644頁)
- 七、權威人格的形成(第647頁)
- 八、結論(第649頁)
- 參考書目(第651頁)
- 索引(第703頁)
紙本書 NT$ 966
單本電子書
NT$
67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