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陝北「驥村」村民長達15年的田野訪談,結合其他史誌資料的記載,重新講述了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包產到戶等「大歷史」下的普通村民的個人、家庭、社區的生活史及其演變,並由此考察和解釋農民與國家、民間社會與國家權力的複雜動態關係,由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理解共產主義文明的過程和邏輯。
本書的理論架構鮮明,全書論述緊貼底層社會研究理論和斯科特(James Scott)關於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理論這兩條思路進行。豐富的第一手材料與第一人稱的引述編排,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研究著作中獨樹一幟。
- 序:傾聽「被革命捲入者」的心靈(孫立平)(第xv頁)
- 導論 從底層的苦難講述中構建歷史(第1頁)
- 一、底層研究與底層的歷史(第2頁)
- 二、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探尋共產主義文明的邏輯(第13頁)
- 三、口述歷史與人類學方法相結合的田野工作(第20頁)
- 四、「世界的苦難」與「受苦人」的歷史(第28頁)
- 五、村况簡介與資料搜集過程(第39頁)
- 第1章 生活之苦?剝削之苦?(第43頁)
- 一、日常生活中的苦難(第44頁)
- 二、扶風寨馬氏宗族(第47頁)
- 三、社會分層認知──「這兒的財主恩德著了」(第56頁)
- 四、土改之前錯綜複雜的鄉村社會關係(第62頁)
- 第2章 為苦難歸因:「訴苦」─「翻身」的土地改革(第71頁)
- 一、驥村土地改革大事記(第72頁)
- 二、從「試辦徵購」、「獻地獻金」到「土地清算」(第75頁)
- 三、「清算」風雲(第80頁)
- 四、「亞洲部」來了(第94頁)
- 五、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革命(第100頁)
- 六、土改與擴兵(第108頁)
- 第3章 「脫離苦難的社會工程」:農業集體化的道路(第115頁)
- 一、村落社區的互助合作傳統(第117頁)
- 二、「變工隊」─「小社」─「高級農業社」(第122頁)
- 三、農村集體化的女性記憶(第127頁)
- 第4章 「社會實驗」與「社會園藝」:大躍進與人民公社(第139頁)
- 一、整齊劃一的社會工程(第140頁)
- 二、五花八門的社會實驗(第146頁)
- 三、心靈的集體化(第154頁)
- 第5章 繼續革命,不斷運動:四清運動與文化大革命(第167頁)
- 一、繼續革命:四清──「那是個賴運動」(第168頁)
- 二、派系「 勁鬥」(第180頁)
- 三、鐘泰之死(第182頁)
- 四、「陝北最好的一座牌樓沒有了」(第186頁)
- 第6章 一個輪回:「人民公社爛杆了」(第203頁)
- 一、吃不下去的大鍋飯(第204頁)
- 二、計劃經濟是極權政治的基礎(第212頁)
- 第7章 苦難的力量:理解文明的邏輯與文明的轉型(第223頁)
- 邏輯之一:將日常生活中的苦難轉變成階級苦──資本價值論向勞動價值論的轉換(第225頁)
- 邏輯之二:「繼續革命」、不斷「運動」的動力機制(第231頁)
- 邏輯之三:「楚王好細腰」──運動沒有不「過頭」的(第236頁)
- 邏輯之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不惜調動惡的力量(第238頁)
- 邏輯之五:「成王敗寇」、膜拜强權、崇尚暴力的邏輯(第240頁)
- 附錄 鳩佔鵲巢:關於歷史構建的思考(第245頁)
- 參考文獻(第257頁)
紙本書 NT$ 546
單本電子書
NT$
38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