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型集團企業研究. 2017
-
點閱:13
13人已收藏
- 作者: 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著
- 出版社:中華徵信所
- 出版年:2017
- ISBN:9789866724855
- 格式:PDF,JPG
- 頁數:342
- 附註:英文題名:Medium size business groups in Taiwan 2017
內容簡介
2017 年中型集團研究的出版問世,也是中型集團以書版方式出版的第 10 版,這10 年我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維持中華徵信所「堅持做對的事」的一貫精神。
回想 2007 年為了挖掘更多新興集團,我們開始建置中型集團資料庫以來,至2017 年已邁入第 11 個年頭(書版自 2008 年開始出版),在這個長達 11 年的週期裡,我們見證了中型集團的崛起。
由於新上市櫃和公開發行公司逐年增多,我們由初期看著新興集團春荀般欣欣向榮,造就中型集團的個數不斷增加,資產總額逐年擴張。進入中期後中型集團排名波動加大,部份中型集團升格到大型集團,部份大型集團則被新興集團取代,被擠壓到中型集團,中型集團產業更加多元化。末期 2014 年版中型集團排名首次由 200大集團增加至 250 大集團,為中型集團排名開創了新時代。2016 年版符合中型集團標準的樣本集團增加至 273 個集團,最終入榜的 250 個中型集團則創下 1 兆 4,806 億元的營收總額高峰。這段期間也可以說是中型集團的輝煌時代。
不過,2017 年版的中型集團因受景氣影響,我們觀察出對於未來中型集團的發展方向,具有關鍵影響的 4 個變化,值得關注。
第一個變化是,符合中型集團標準的樣本集團由 2016 版的 273 集團,下降至恰巧 250 個集團,也就是有 23 個集團或因由外資控股變成外資集團,或因合併營收低於 20 億元不符中型集團的營收門檻,因而退出本版中型集團樣本。這意味著外資的併購,正在改變中型集團的結構,同時也間接響台灣產業的生態。
第二個變化是,本版合併資產總額超過 50 億元以上的中型集團僅有 175 個集團,相較 2016 年版創下的 187 個集團,也大幅減少了 12 個集團。其背後有兩個值得注意的趨勢,一個中型集團的個數擴張,是否已在 2016 年版年達到極限?二是透露了中型集團資產規模大型化受阻的趨勢。
第三個變化是,中型集團資產規模達 50 億元以上集團雖達 175 個集團,但其中合併營收超過 50 億元的集團則僅有 98 個集團,則較 2016 版的 104 個集團減少 6 個集團,顯示在資產大型化的過程中,多數中型集團的營收規模,仍然明顯存在資產規模(較大)與營收規模(較小)不對稱的情況。
第四個變化是,本版中型集團中,有多達 11 個集團因合併營收跌破 20 億元關卡,不符中型集團營收門檻,因而退出本版中型集團,更可看出中型集團在不景氣中受到的衝擊遠比 300 大集團還要更嚴重。
就整體中型集團的整體經營狀況看,在 2015 年國際原料價格大幅下幅,全球經濟因而不振,台灣出口難以擺脫低迷,經濟成長率保一不成,下滑至僅 0.65%情況下,表現也不盡理想。例如,250 個中型集團的合併資產總額雖由 2016 版的 2.兆 9,080 億元成長至 3 兆 352 億元,整體資產成長 4.37%,但第 250 名中型集團的資產總額僅 32.88 億元,較 2016 年版的 38.29 億元,衰退 14.13%,也為近三年來最低取決點。
另外,250 個中型集團的合併營收總額達 1 兆 4,301 億元,也較 2016 版的 1 兆4,806 億元衰退 3.41%;若以前 100 名中型集團的營收總額 6,696 億元,與 2016 年版的 6,676 億元比較,亦僅成長 0.30%,顯示位於前段班的 100 名中型集團的營收成長也等同原地踏步。相對營收衰退的集團個數多達 138 個集團,衰退集團比重占整體中型集團 55.20%。再由前 100 名新進榜集團個數,由上版的 16 個集團下滑到 10 個集團,可以觀察到位於前段班的新興集團,後繼競爭者呈現乏力狀態。
由獲利的角度看,250 個中型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由 2016 年版的 788.52 億元下滑至 776.84 億元,小幅衰退 1.48%。所幸前 100 名集團的稅後純益 489.05 億元,較2016 年版(427.88 億元)成長 14.30%,顯示整體中型集團合併營收成長受限,但獲利尚未明顯受到影響。
250 個中型集團投資大陸的分子企業家數,由 2016 版的 730 家小幅減少至 710家。其中前 100 名中型集團投資中國大陸分子企業家數由 313 家,下滑至 282 家,減少家數達 31 家,顯示中型集團明顯受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進一步放緩的影響開始降溫。
然而弔詭的是,整體中型集團在中國大陸的營收總額由 2016 版的 3,810.76 億元衰退至 3,625.24 億元(衰退 4.87%),但稅後純益卻由 43.25 億元,反向成長至 52.74億元,成長幅度竟達 21.94%;營收衰退但獲利大幅成長的矛盾,顯示中型集團在中國大陸進行轉型有成,不過持續面對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其競爭力波動仍值得關注。
最後長期以來,我們對集團研究的目標是不僅要維持品質的一貫性,也同時要求在資料蒐錄廣度上成長,中型集團取樣的完整性大為提升,參考價值也相對提高。
如果書版研究仍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我們竭誠歡迎使用者多利用集團網路資料庫的方便性。至於本版所收錄的前 100 名中型集團,因編輯時間至 2017 年 2 月,期間各公司資料或有異動,我們亦在時限內竭盡所能予以更新,但受限於截稿時間,後續的資料異動,實難以逐次更新,如有疏漏,尚祈各界不吝指正。
- 出版弁言(第7頁)
- 編輯說明(第9頁)
- 各項指標計算及公式說明(第11頁)
- 綜合排名篇(第13頁)
- 第 1 名至 250 名中型集團企業排名(第14頁)
- 個體分析篇 - 資產排名 1 - 100 名(第25頁)
- 陽信銀行(第27頁)
- 高雄銀行(第30頁)
- 國票金控(第33頁)
- 板信銀行(第36頁)
- 日勝生活科技(第39頁)
- 力成科技(第43頁)
- 龍巖(第46頁)
- 四維航業(第49頁)
- 康和證券(第53頁)
- 長虹建設(第56頁)
- 嘉新水泥(第59頁)
- 亞昕(第63頁)
- 台灣石化合成(第66頁)
- 中國航運(第69頁)
- 金可國際(第73頁)
- 億豐(第76頁)
- 漢民科技(第80頁)
- 國揚(第83頁)
- 厚生(第86頁)
- 太平洋建設(第89頁)
- 鑽全實業(第93頁)
- 皇鼎建設(第96頁)
- 中友百貨(第99頁)
- 台航(第102頁)
- 達麗建設(第105頁)
- 承業生醫(第108頁)
- 國統國際(第112頁)
- 力特光電(第115頁)
- 六福旅遊(第118頁)
- 櫻花(第121頁)
- 總太地產(第124頁)
- 台灣數位光訊科技(第127頁)
- 大洋塑膠(第130頁)
- 巧新科技(第133頁)
- 森鉅科技材料(第136頁)
- 順天建設(第139頁)
- 川湖科技(第142頁)
- 東碱(第145頁)
- 達新工業(第148頁)
- 全坤(第151頁)
- 台灣東洋藥品(第154頁)
- 聯發紡織(第157頁)
- 全興國際(第160頁)
- 信大水泥(第164頁)
- 新世紀光電(第167頁)
- 錢櫃(第170頁)
- 中華電線電纜(第174頁)
- 鼎元光電(第177頁)
- 立隆電子(第180頁)
- 同致電子(第183頁)
- 敦吉(第186頁)
- 一詮精密(第189頁)
- 金豐機器(第192頁)
- 遊戲橘子(第195頁)
- 鈺創(第199頁)
- 夆典科技開發(第202頁)
- 聖暉工程(第205頁)
- 拓凱(第208頁)
- 協益電子(第211頁)
- 福懋油脂(第214頁)
- 桃苗汽車(第217頁)
- 盟立自動化(第220頁)
- 宏致電子(第223頁)
- 幸福水泥(第226頁)
- 高林實業(第229頁)
- 華城電機(第232頁)
- 麗嬰房(第235頁)
- 泰山(第238頁)
- 豐藝電子(第241頁)
- 福壽(第244頁)
- 官田鋼鐵(第247頁)
- 台南企業(第250頁)
- 州巧科技(第253頁)
- 圓剛科技(第256頁)
- 凌華科技(第259頁)
- 晶華(第262頁)
- 三星科技(第265頁)
- 建準電機(第268頁)
- 元晶太陽能科技(第271頁)
- 新至陞科技(第274頁)
- 隆大營造(第277頁)
- 中國電器(第280頁)
- 台灣福興(第283頁)
- 伍豐科技(第287頁)
- 建錩(第290頁)
- 大毅科技(第293頁)
- 全科科技(第296頁)
- 仲琦科技(第299頁)
- 昇貿科技(第302頁)
- 生達化學製藥(第305頁)
- 德昌營造(第308頁)
- 桂盟(第311頁)
- 南緯(第314頁)
- 尖點科技(第318頁)
- 臺鹽實業(第321頁)
- 矽創電子(第324頁)
- 大東樹脂(第327頁)
- 崇友實業(第330頁)
- 聯鈞光電(第333頁)
- 鉅祥(第336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