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之後的台灣,因日本戰敗而歸還,由中華民國接收與統治。由於國共的內戰與糾葛,這個島上的人活得並不安穩。1949年之後,這島上的人一方面擔心中國共產黨的入侵,一方面又得忍受國民黨的統治。在那混亂、不知所終的年代裡,國民黨政府起初還想反攻大陸,收復失土。為了累積軍事上的實力,國民黨政府就必須從事經濟上的建設;為了目標的鞏固及齊一,這島上實施了一黨獨大的獨裁統治,箝制了人民的個人自由及政治自由。
歷史的進程終而證明了反攻大陸的不可能,島上的人民才發現,那夢土不在彼岸,而在這彈丸之地。隨著1987 年的政治解嚴,台灣迅速開展了民主化的過程。1996 年,第一次的總統直選;2000 年,政黨的輪替;2008 年再次輪替;2016 年第三次輪替。從歷史的眼光來看,這是了不起的成就,雖然在這民主化的過程中,政治時而動盪、經濟有時蕭條,被統一的焦慮從未消失。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此時一樣:民生富饒,社會安定,文化多元,教育普及,政治隱然上軌,司法獨立已逐漸確立(司法正義尚待彰顯)。剩下來的一個大問題是:如何確保台灣的民主持續發展,並等待中國大陸的質變?這是當下台灣人民所共同面對的大問題。不僅事關2,300 萬人的福祉,也涉及中華民族的榮枯和全球的發展。
讓台灣成為一個民主的文明社會是處理這問題的答案。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一個能讓社會每一成員安居樂業的地方。這個社會裡的人享有充分自由,能免於恐懼,能免於匱乏,能永續發展,能過一個自己想過的人生。如此理想的落實是台灣圖存進取的唯一路徑。
這本書的主軸在勾勒一個理想社會的樣貌。在這社會中,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去選定自己認為的理想人生,也都會擁有資源來追求理想人生的實現。全書大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交待我們可以去追求何種的理想人生及理想社會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第二部分則以幾個具爭議性的議題,來探討我們究竟應如何關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在結論中,筆者呼籲我們應以「理性的關懷」來對待社會中的弱勢者及與眾人不同者。
由於筆者接受的是哲學訓練,故傾向於用哲學的方法來處理各章的內容。哲學的精神就在對話與思辨。在許多基本議題上,筆者均有其特定立場,也願意為其立場辯護。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在了解筆者立場及其理據之後,開展思辨精神,以求在各項議題上均有自己的想法與支持那些想法的理由。
除了物質上的豐富之外,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一個理想社會的起始點,也是目標。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筆者要謝謝王嬿翔的資料蒐集,但漢茵、林晉豪、高梅瑄及陳奕儒的文書處理。筆者才疏學淺,書中錯誤一定很多,尚祈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正。
- 第一章 什麼是理想人生的主張(一)(第1頁)
- Ⅰ 儒家對什麼是理想人生的主張(第3頁)
- Ⅱ 亞里斯多德對什麼是理想人生的主張(第7頁)
- Ⅲ 基督宗教對什麼是理想人生的主張(第11頁)
- Ⅳ 佛家對什麼是理想人生的主張(第15頁)
- 第二章 什麼是理想人生的主張(二)(第21頁)
- Ⅰ 紛亂世界中的哲學家對什麼是理想人生的主張(第23頁)
- Ⅱ 西方個人主義對什麼是理想人生的主張(第30頁)
- 第三章 理想人生的選擇(第39頁)
- Ⅰ 個人對理想人生選擇的預設及背景(第41頁)
- Ⅱ 個人有權來選定一己認定的理想人生(第44頁)
- 第四章 在西方個人主義與儒家倫理之間:一個本土性的倫理架構(第53頁)
- Ⅰ 多數台灣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有的新選項(第55頁)
- Ⅱ 儒家倫理主張的可能缺陷(第57頁)
- Ⅲ 個人主義主張的可能缺陷(第62頁)
- Ⅳ 一個新的理想人生的主張(第64頁)
- 第五章 理想社會的樣貌及其實現(一)(第71頁)
- Ⅰ 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來追求自己選定的理想人生:幾點澄清(第73頁)
- Ⅱ 弱勢者的處境(第75頁)
- Ⅲ 台灣有可能成為一個理想社會(第79頁)
- 第六章 理想社會的樣貌及其實現(二)(第85頁)
- Ⅰ 理想社會的幾個外在條件(第87頁)
- Ⅱ 對理想社會的勾勒: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第89頁)
- Ⅲ 理想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 — 視人為目的自身的要求(第91頁)
- 第七章 好的教育是萬善之源(第101頁)
- Ⅰ 教育的作用(第104頁)
- Ⅱ 升學主義扭曲教育的本質(第106頁)
- Ⅲ 台灣高等教育的缺失(第108頁)
- Ⅳ 台灣國民教育的缺失(第113頁)
- Ⅴ 結語(第114頁)
- 第八章 時代進步的表徵:我們對同性戀的接受(第119頁)
- Ⅰ 十字路口上的同性戀者(第121頁)
- Ⅱ 反對同性戀的理由(第125頁)
- Ⅲ 支持同性戀的理由(第130頁)
- Ⅳ 結論(第134頁)
- 第九章 我們社會該有死刑嗎?(第139頁)
- Ⅰ 對死刑的兩種態度(第141頁)
- Ⅱ 死刑的廢止是全球趨勢:台灣在夾縫之中(第144頁)
- Ⅲ 死刑植基之傳統思維(第146頁)
- Ⅳ 國際特赦組織及其廢除死刑的主張(第152頁)
- Ⅴ 為什麼台灣應該走向廢死之路?(第156頁)
- 第十章 我們應否接受安樂死?(第161頁)
- Ⅰ 四個病人的遭遇(第163頁)
- Ⅱ 安樂死的定義、分類及其受爭議的理由(第168頁)
- Ⅲ 有關安樂死的爭議:反對的觀點(第172頁)
- Ⅳ 有關安樂死的爭議:贊成的觀點(第174頁)
- Ⅴ 結語(第176頁)
- 第十一章 對動物的關懷(第183頁)
- Ⅰ 傳統文化 vs. 動物保護(第185頁)
- Ⅱ 動物能為人所用的哲學論述(第189頁)
- Ⅲ 動物不應被虧待的理由(一):動物也具有高級的心理能力(第196頁)
- Ⅳ 動物不應被虧待的理由(二):動物也具有感受愉悅和痛苦的能力(第197頁)
- Ⅴ 動物不應被虧待的理由(三):動物也具有權利(第201頁)
- Ⅵ 結語(第203頁)
- 第十二章 對人類整體暨地球生態系統的關懷(第207頁)
- Ⅰ 氣候變遷的台灣經驗(第209頁)
- Ⅱ 氣候變遷的全球性影響(第211頁)
- Ⅲ 氣候變遷導因於人為或自然?(第213頁)
- Ⅳ 氣候變遷真正導因於人為因素?(第215頁)
- Ⅴ 結語:面對氣候的變遷,我們應採取何種作為?(第219頁)
- 第十三章 理性的關懷 — 傾聽弱者暨與眾人不同者的聲音(第227頁)
- Ⅰ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第230頁)
- Ⅱ 傾聽弱勢者暨與眾人不同者的聲音(第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