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當時只道是尋常
  • 點閱:45
    6人已收藏
  • 作者: 陳方正著
  •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2016[民105]
  • ISBN:9789629967925
  • 格式:PDF
  • 書籍難度(SR):741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內容簡介
 
陳方正先生是我友人中一生在兩個文化(科學與人文)間遊走自如少有的現代知識人。他在哈佛、拔蘭大兩間學府修讀的專業是物理學,而他2009年出版七百頁的《繼承與叛逆》則是為余英時許為「體大思精」、「出色當行」的科學史之作。
 
方正1966年自美深造返港後即加入到新誕生的香港中文大學,自此與中大結緣半個世紀。在中大,他從物理系教學,到行政(1980年任秘書長),再到中國文化研究所(1986年任所長),2002年退休後續在文化所研究著述迄今。方正真正奮舞書寫是在他退休之後,蓋耳順之年,有感天地轉,光陰迫,亟亟於尋找安身立命之所,於是焚膏繼晷,「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厚積「厚」發,遂有科學史傑作之問世。此後十年,講學不輟,書寫不止,先後有《在自由與平等之外》、《迎接美妙新世紀》等書之發表。《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性德之名句)則是他最新之文集。

 
《當時只道是尋常》分為三輯,一曰用廬憶舊,二曰師友剪影,三曰景仰與追思。這三輯文字是陳方正以我觀己,以我觀人,以我觀世的著述。這是他對自己從青蔥少年到鬢髮飛霜臨老之年一生的心路歷程之書寫,也是他對中文大學半個世紀象牙塔內塔外的人與事之書寫。方正的三十六篇優美之作寫出了他的思想、情性與識見,也寫出了他的人生境界。
 
──金耀基
 
陳方正博士跨越文理學科,所從事的學術與教育工作對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他深具人文理想和反思精神,不斷思考如何在香港保存、支持和發揚中國文化。本書稿為其個人文集,內容包括作者的早歲經歷(戰亂童年、治學過程、大學工作等)、與師友的交往(如李卓敏、馬臨、余英時、楊振寧、高錕)、對友人的悼念(如何炳棣、劉殿爵、陳學霖、高華)等等。這些文字反映了作者那一代學者在時代洪流中的處境,透露出他本人對香港高等教育作出的巨大貢獻、對人情世故的洞明、對人文理想的堅持,以及對同行的理解和尊重。


作者簡介
 
陳方正
 
物理學博士,1966年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1980年任大學秘書長,1986年任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2002 年退休,現任該所名譽高級研究員。曾與同事共同創辦《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以及擔任先秦兩漢及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共同主編;2004年獲邀擔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竺可楨講席;2005年獲中文大學頒授榮譽院士銜。研究工作以近代化的比較研究及科學史為主,除三部論文集外,著有From Youthful Manuscripts to River Elegy以及科學史專著《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

  • 自序(第xi頁)
  • 第一輯 用廬憶舊(第1頁)
    • 當時只道是尋常(第3頁)
    • 近鄉情更怯(第13頁)
    • 時代洪流一書生(第21頁)
    • 憶昔青春少年時 ── 記嶺南與聖保羅師友(第45頁)
    • 歷史在指縫中流逝(第63頁)
    • 堅巷雜憶(第81頁)
    • 中大物理系摭憶(第87頁)
    • 大刀闊斧的開創者 ── 我所知道的李卓敏校長(第98頁)
    • 偶賦凌雲偶倦飛 ── 那些在秘書處的日子(第114頁)
    • 側身天地我蹉跎 ── 中國文化研究所雜憶(第133頁)
    • 乾坤大,霜林獨坐 ── 當代中國問題探索(第151頁)
    • 千里暮雲平 ──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探索(第176頁)
    • 浪遊記快(第195頁)
    • 花都之會(第210頁)
  • 第二輯 師友剪影(第219頁)
    • 玉山高並兩峰寒 ── 記余英時與楊振寧(第221頁)
    • 平實中透出英氣:余英時的人文世界 ── 祝賀先生獲克魯格人文獎(第237頁)
    • 楊振寧的世界:在物理與對稱以外(第240頁)
    • 人間孤憤最難平 ── 我所知道的李楊之爭(第249頁)
    • 以洞見改變世界 ── 祝賀高錕校長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第256頁)
    • 靈山之外的生死界 ── 劇作家高行健印象記(第260頁)
    • 美國的芒刺與良心 ── 喬姆斯基和他的世界(第265頁)
    • 青山綠水,相見有緣 ── 青峰榮退感言(第270頁)
    •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 熊景明榮休晚會上的講話(第275頁)
    • 古道熱腸,盈懷芳潔 ──《湯藥雜談》序言(第280頁)
  • 第三輯 景仰與追思(第285頁)
    • 尋找愛因斯坦(第287頁)
    • 率直的筆鋒,熾熱的感情 ── 巴金讚詞(第303頁)
    • 黑白世界中的衝突與融合 ── 吳清源讚詞(第309頁)
    • 自來積毀骨能銷 ── 錢穆離開新亞之謎(第317頁)
    • 氣壯山河,虎虎生風 ──《讀史閱世六十年》讀後感(第324頁)
    •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 悼何炳棣教授(第335頁)
    • 邏輯思維,建安風骨 ── 悼劉殿爵教授(第338頁)
    • 俠老丹青翰墨緣(第341頁)
    • 狂風挽斷最長條 ── 悼念陳學霖兄(第345頁)
    • 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 悼念高華(第349頁)
    • 都作連江點點萍 ── 追憶高華(第351頁)
    • 懷念曉青(第358頁)
  • 來源說明(第364頁)
紙本書 NT$ 504
單本電子書
NT$ 353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