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教條與務實:馬來西亞民主行動黨研究
-
點閱:40
1人已收藏
- 作者: 丘光耀著
- 出版社:大將出版社
- 出版年:2007
- 集叢名:大將觀點:31 大將出版品:第273種
- ISBN:9789833098989
- 格式:JPG
- 頁數:554
- 附註:簡體字版
內容簡介
1990年代中期,歐洲出現 「社會民主主義神奇回歸」新風潮,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遂提出超越「左」與「右」的「第三條道路」,並喻之為「社會民主的更新」。然而﹐學界對社會民主思潮的研究乃集中於歐洲的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工黨,亞洲區域的社會民主黨普遍受忽視。由馬來民族主導的馬來西亞政府,為了貫徹威權性的發展主義,長期不斷以高壓手段打擊各種形式的反對力量。民主行動黨,獲得大多數非馬來人支持而在1960年代崛起的社會民主型政黨,迄今仍依循議會民主的道路來展開政治鬥爭。就此而言,該黨奉行的社會民主主義與歐洲的「第三條道路」有何差異?它在多元民族的社會面對哪些挑戰?它對國家建構又發揮甚麼作用?
本書就亞洲區域的其中一股社會民主運動,將其政治理論和實踐與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作一番比較和檢視,以參與紀登斯所倡議的「全球第三條道路辯論」。作者以歷史學的角度,仔細考察民主行動黨如何在政治鬥爭過程中,修正了歐洲傳統的民主社會主義,且提出它獨特詮釋的「第三條道路」。
本書全面分析民主行動黨誕生的時代背景、意識形態的來源與構成、政策立場與路線主張、組織架構與權力運作、派系鬥爭與該黨秘書長林吉祥的治黨手段,以及該黨議會鬥爭之戰略與戰術應用等。馬來西亞的歷史背景、政治結構、經濟制度、民族關係和文化因素,均對民主行動黨領袖的「能動性」﹐在採用非暴力手段以挑戰和重塑建國政策方面,產生正反兩面的「制約」。非暴力手段雖是遵循歐洲所有中左翼政黨的鬥爭路線,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民主行動黨的政治道路也有獨特之處。
- 自序(第5頁)
- 第一章 绪论(第17頁)
- (一)前言(第17頁)
-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第19頁)
- (三)研究范围和重点(第24頁)
- (四)文献回顾与评析(第27頁)
- (五)研究路径和概念框架(第36頁)
- 第二章 马新“第三条道路”的渊源与赓续:时代背景和政治变迁(第39頁)
- (一)前言(第39頁)
- (二)从日军投降到英军剿共(1945年—1948年)(第40頁)
- (三)从右派筹组"联盟"到迈向独立(1949年—1957年)(第45頁)
- (四)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社会主义阵线的对峙(1955年—1964年)(第51頁)
- (五)从马新合并到分家(1963年—1965年)(第65頁)
- (六)民主行动党的诞生:"第三条道路"再出发(第84頁)
- 第三章 民主行动党的意识形态研究(第89頁)
- (一)前言(第89頁)
- (二)《文良港宣言》:自由及民主的社会主义(第91頁)
- (三)费边社会主义取向:宪政民主、和平渐进、点滴改革(第100頁)
- (四)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争取各民族的权利平等(第109頁)
- (五)世俗民主:反对神权政治(第116頁)
- (六)小结(第129頁)
- 第四章 民主行动党的政策研究(第131頁)
- (一)前言(第131頁)
- (二)"元政策":超越教条和务实(第135頁)
- (三)"总政策":从清晰到含混(第139頁)
- (四)"基本政策":反对、监督、制衡(第143頁)
- (五)小结(第181頁)
- 第五章 民主行动党的组织架构与权力运作(第184頁)
- (一)前言(第184頁)
- (二)党员的筛选和控制(第187頁)
- (三)支部的设立与发展(第195頁)
- (四)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集权式领导(第202頁)
- (五)州委员会的权限与职责(第208頁)
- (六)国会选区联委会(第211頁)
- (七)遴选国州议席候选人(第213頁)
- (八)组织侧翼:妇女组与青年团(第215頁)
- (九)党的开支与经费来源(第219頁)
- (十)小结(第223頁)
- 第六章 林吉祥治党与民主行动党的派系斗争(第225頁)
- (一)前言(第225頁)
- (二)林吉祥的崛起与受难(第228頁)
- (三)吴福源的重返与挑战(第240頁)
- (四)范俊登对林吉祥的意识形态批判(第248頁)
- (五)林吉祥铲除"四人帮"(第259頁)
- (六)李霖泰神秘"退出政坛"(第271頁)
- (七)"818华教分子"的抗议出走(第282頁)
- (八)"倒林运动"的始末(第298頁)
- (九)中、新生代的挑战(第326頁)
- (十)"林氏王朝"面对的批判(第349頁)
- (十一)小结(第362頁)
- 第七章 民主行动党的议会斗争史略:一个战略和战术的分析(第367頁)
- (一)前言(第367頁)
- (二)开创与崛起期(1966年—1969年)(第371頁)
- (三)整顿与发展期(1970年—1978年)(第376頁)
- (四)成熟与高峰期(1979年—1990年)(第392頁)
- (五)困惑与重创期(1991年—1999年)(第433頁)
- (六)反思与复兴期(2000年迄今)(第477頁)
- (七)小结(第512頁)
- 第八章 结论(第515頁)
- 参考书目与访问人物表(第526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