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引領初學者進入古文堂奧的基礎導論。
不論欣賞或學習古典散文,皆須熟讀篇章,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明白作者的創作緣由、時代背景,如此披文入情,方能領悟其意中味、絃外音。其次,則應通盤掌握作者相關著述,成為有機結合,敏辨深思其中妙詣,然後始稱尚友古人。我們也可以將相同或迥異旨趣的篇章,歸納比較,窺見不同作者的匠心,得出其思想藝術成就的高下優劣;甚至從文章的繼承與影響,串連成散文史的發展脈絡,解析各朝代、各文學集團、各作家在演變過程的消長及定位。而更重要的是,一旦學習欣賞之後,自己是否能搦管和墨,起而效學,當仁不讓古人?唯有親自動筆,具備敷藻摛文的經驗,才更能感受文章家寫作的甘苦,才真是文與人的融合,也才是「學以美身」的至高境界。
文學是民族文化的重心;古文更是文化的根苗,倘使無法閱讀古文,便無異宣告根苗朽爛,文化死亡。唯其涵養學力,將賈馬揚班、曹王潘陸、韓柳歐蘇諸多名家傑構納入胸懷,咀嚼玩詠,進而屬筆揮毫,清辭麗句,時發乎篇,那才是根苗扶育茁長,文化薪傳不絕的保障。
- 緒 言(第3頁)
- 第一章散文的名義(第9頁)
- 第二章散文的流變(第17頁)
- 一、先秦(第18頁)
- 二、兩漢(第20頁)
- 三、魏晉南北朝(第21頁)
- 四、唐宋(第24頁)
- 五、明清(第29頁)
- 第三章散文的讀法(第33頁)
- 一、了解作者(第34頁)
- 二、明辨體製(第39頁)
- 三、賞析作品(第47頁)
- 四、作品彼此對照(第58頁)
- 五、諸家評論彙整(第64頁)
- 六、深入發掘問題(第67頁)
- 第四章散文的作法(第71頁)
- 一、命意(第78頁)
- 二、謀篇(第80頁)
- 三、修辭(第85頁)
- 附 錄(第93頁)
- 量守廬請業記敘(第94頁)
- 量守廬請業記(第95頁)
- 祭鄭因百教授文(第103頁)
- 祭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李光筠先生文(第104頁)
- 祭張清徽教授文(第105頁)
- 祭林故所長炯陽教授文(第106頁)
- 祭閔公肖伋教授文(第108頁)
- 祭潘公石禪教授文(第110頁)
紙本書 NT$ 140
單本電子書
NT$
98
類似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