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與耐心的等價交換:2022金典獎複審觀察

文:李奕樵 / 發表日期:2022-10-11
圖檔來源/2022金典獎

 
之前擔任書獎評審時,親身見證到學院背景評審們的強大之處,就知道自己在這種重要書籍獎項裡絕對不是知識分子代表,更像是消費者代表。在收到參賽書籍後近兩個月密集閱讀過程中,作為一個相對老練的享樂主義消費者依然能獲得此前無法想像的閱讀樂趣,十分幸福。


數百本書分成七個紙箱堆在自家小宅客廳,盤腿坐在地上翻閱時,像一種單向交友,也像一種修行。品味書像是品味酒,感受資訊密度如芳香,感受情感如酒精,最後稱斤論兩地回來檢視它的營養價值,還有自己有無不適反應。整個過程需要不斷自問:感覺了什麼呢?期待什麼呢?感覺到的這些文本優缺點,是在何種脈絡下才成立的?自己具備哪些讀者的特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時的頓悟感,就跟發現自己喜歡什麼時一樣重要。除了知識,貌似我一切喜愛或者不喜愛的理由,追根究底之後都是膚淺的。確認自己的感受來自於某些極度膚淺的反應或需求,反而放心了──我可以喜歡或者不喜歡這本書的某些部分,而這些理由完完全全是我自己可以負責的。


特別值得分享的心得是,因為這整個過程非常需要耐心,所以見到作者更有耐心地處理自己不可能有耐心處理的諸多細節時,就會加倍感激。反之,就會有一種「唉,您急什麼?」的恨鐵不成鋼之感。個人覺得這種讀者耐心與作者耐心的等價交換完全值得寫成一篇論文來探討它對整個文學宏觀現象的影響,還有在其底下生存的最佳策略。


在抵達評審會場之後的第一個晚上,我就親眼見證了其他評審的耐心,數位評審老師即便到了深夜依然在評審現場翻閱作品。這可是台南的夜晚啊,有那麼多小吃跟酒吧等著我們去探索,能夠抗拒這種誘惑,前輩們在圖書室的背影讓我由衷敬佩。


今年特別感受到的,是非虛構作品引入文學技術的嘗試持續在進行中,而且有一些很不錯的成果。謝嘉心《我的黑手父親》做為最早被討論到的作品之一,就為整場複審評審會議豎立的一個很好的範例,即便是論文,即便是社會書寫,只要其中帶有文學技術的成分,它就可以作為一本文學書來討論。如果說謝嘉心《我的黑手父親》是貼近散文美學體驗的社會書,藍雨楨《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就是以論文為載體,體現出小說式多視角、時空縱深感美學的範例。


小說則更積極於面對娛樂性在閱讀體驗中的重要性,吳佳駿《新兵生活教練》、陳思宏《樓上的好人》、何玟珒《那一天我們在雞屁股後面尋路》、陳雪《你不能再死一次》、何致和《地鐵站》、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蕭瑋萱《成為怪物以前》等無論新人或老手,讓小說藝術更適合與當代讀者對話的企圖都非常明顯,強化閱讀樂趣的同時降低不必要的門檻。


散文則更多閃耀知性光芒,有意識地避免過多依賴抒情。林妏霜《滿島光未眠》、房慧真《草莓與灰燼》、陳柏煜《科學家》、張亦絢《情感百物》等都是讓我這種偏食讀者也非常喜愛的傑出表演。林楷倫《偽魚販指南》、林徹俐《附神》則藉由家人或自身獨特職業經驗素材作為依靠,讓抒情有其對應的基礎。


在主席劉克襄老師帶領之下,評審過程十分流暢,評審優先針對自己支持的作品進行發言。相比無論好惡都必須發言的規則,總體的發言次數差距數倍。但即便如此,諸位評審還是樂於主動回應解釋自己不支持某些作品的具體理由。是非常愉快的評審體驗。



2022臺灣文學金典獎入圍書展:https://hyread.cc/TLA2022

【相關文章】
賴香吟《白色畫像》榮獲2022金典年度大獎
致敬與致謝:2022金典獎決審觀察
大珠小珠在玉盤,琤琮作響:2022金典獎決審觀察
與文學協商:2022金典獎複審觀察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