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學協商:2022金典獎複審觀察

文:朱嘉漢 / 發表日期:2022-10-11
圖檔來源/2022金典獎
 
 
評審工作結束,返家數日後,某些不安浮現。忍不住想:是否,一切有重新商榷的餘地?這當然是個不甚高明的問題。如果重新討論,甚至重新投票,呈現出的結果自然不同。即便如此,再一度商議出的名單,結果未必能減緩我的疑慮。


評選的過程與結果是兩回事,個別的書與整體的名單亦非同一個層次的問題。問題在於,作為一個被抽中的菜鳥評審(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較為心安的時刻,其實是在尚待協商且尚未底定之時。當逐一的討論變成手上的票數,過程影響了結果,塵埃落定之際,反倒是煩惱叢生之啟。


我總會想,是不是哪一本書,因為評審間的和睦與共識,反倒被忽略?是不是有些作品放在這短期間必須瀏覽兩百本書的尺度中,遭受了委屈?我想,答案是清楚的,一定有作品是遺珠,且某些作品比一些作品更值得入選。


但這不否定,呈現給各位的名單,有一定程度的公正性。


以個人的淺顯觀察,在評審過程的運作中,全體的委員皆守著一種界線:尊重每個作品,且尊重每個委員間的歧異。因此,若想要窺探其中是否有些激流或倒影,或是激烈的攻防。那麼我可能得說,除非我太不擅長閱讀空氣,否則即便意見有分歧,也用最無爭議的方法解決:投下每個評審委員各自手上的那張票。


幾場會議下來,我發現這反而是大家的共識:在這規則底下,不過分固執於自身的意見,或許才是表達自己的喜惡的最好方法。


當中,當然有我不甚同意的作品入選,也有我鍾愛的作品孤立無援。但好好的說明,就書論書(偶爾談論作者的書寫履歷),誠實把票投給自己心儀的作品,是否如願,都接受這結果,成為評審們一致的態度。


沒有見到激烈的交鋒、為一個作品爭執的面紅耳赤時候。一切的運作是如此公開透明,除了內心的小劇場外,大概沒什麼可以藏在檯面下操弄的空間。以形式而言,短期間也不易找到更為公平且可受公評的辦法;然而,難免有作品會在過程中隱隱吃虧。若真的該受批評,我既然參與其中,也願意接受評判。


有個比較顯著的問題,在於非虛構寫作。今年一如繼往,的確出現不少優秀的非虛構作品。難處在於界線的問題,更難在於,光是對於界線有疑慮時,這份疑慮本身或許也是問題。以個人為例,我反倒因為自身的社會科學養成,而反對將某些非虛構作品納入。文字的通順與可讀,有深刻的反思,以及動人的描述,這些或許能夠讓人聲稱這確實是文學。我卻以為,文學的價值,乃在於對形式、風格、文字的創新,每個文學作品都是對文學本身的叩問。許多作品即使優秀,卻未見對於文學本身的反思性與突破性。但轉念一想,這樣的想法,已經或多或少在畫下一道保守的界線,況且,以此標準回頭看待歸類於文學較無疑慮的作品,也未必符合此標準。因此不多做堅持,在充分的討論過後,以多數決定。關於此問題,既然在會議裡已經各抒己見,不妨將討論的權利留給讀者。


另一個問題則是老問題,即不分類的良善用意下,仍是隱隱讓人感到不安。多元、異質固然美好,不過當中的不可比較、難度差異,卻以書為單位一起競爭時,最後呈現出怎樣的價值,我暫且無法確定。


最後,僅以個人印象分類本回入選作品。


有些作品,幾乎毫無疑慮在最初的投票裡就確定會待到最後,如《白色畫像》、《草莓與灰燼》、《菊花如何夜行軍》、《流氓王信福》、《餘地》等。這些作品像是定心丸,沒有出乎意料地被刷下。


新人方面,今年則相對豐收:如《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偽魚販指南》、《遊樂場所》、《新兵生活教練》、《附神》、《八尺門的辯護人》、《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成為怪物以前》等。


有些持續證明自己,並給出超越過往的視野:如《滿島光未眠》、《地鐵站》、《情感百物》、《樓上的好人》、《夜的大赦》、《你不能再死一次》、《女兒》、《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時間畢竟》等。


有些以議題吸引評委目光:《我的黑手父親》、《就算牠沒有臉》、《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走進布農的山》等。


有些作品在多次討論之後確定入選,這些作品也許是最幸福:《越嶺記》、《激流與倒影》、《茫霧中ê火車 》、《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等。


最後想說,若說金典獎有其價值,我想就在其商榷的性質。我期待,一個名單的給出,能夠激起好奇,閱讀與重新閱讀,去討論,去爭論文學,那便是文學的生命力所在。



2022臺灣文學金典獎入圍書展:https://hyread.cc/TLA2022

【相關文章】
賴香吟《白色畫像》榮獲2022金典年度大獎
致敬與致謝:2022金典獎決審觀察
大珠小珠在玉盤,琤琮作響:2022金典獎決審觀察
耐心與耐心的等價交換:2022金典獎複審觀察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