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學實證提最能高生產力的成人式學習法
文:山田織生 /
發表日期:2022-09-01

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 on Unsplash
小孩或25 歲前的年輕人,不用做什麼學習力也很好,成長很快。但過了25 以後呢?大人只要「有正確知識管理自己」,其實成長速度可能比年輕人更快。
人的成長其實就是腦部生成新的神經迴路。例如以前不會蝶泳,經過不斷練習後終於會了。這就是腦內新生成了「蝶泳」的神經迴路。腦內生成新的神經迴路,或更新為更好的回路,這種性質就稱為「神經可塑性」。這個名詞有點艱深,不過神經可塑性在兒童時期到25 歲左右最高,之後就會慢慢降低。由兒童時期到25 歲左右,就算不去深入思考,也自然可以學會所看、所聽、所摸、所感的內容。語言、運動神經、音樂技巧等,都學得比大人快。所以常有人說「小孩子的腦就像一塊海綿」。然而過了25 歲之後,就很難像年輕時那樣容易新增神經迴路了。對於和自己無關的事物不再感興趣。這也可以說是停止成長。
不過別放棄的太早,人一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天都有成長的機會。由出生到25 歲左右,放著不管也容易學會新事物。但過了25 歲左右是不是就無法再學會新事物?並非如此。
成人大腦成長的三大要素
史丹佛大學教授紐森(Eric Knudsen)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只要改變「面對事物的方法」,即使過了25 歲,仍能和兒童或25 歲以前的年輕人一樣,甚至擁有更好的成長空間。
在25 歲之前,學習新知是人的本能,就算不用刻意練習,人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新知識;然而成人會因為大腦「偏愛簡化」的機制,盡可能選擇已知的事物、排斥變化,為了不受限於大腦本能,成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專注、行動與休息。
1 自主意志:想記住什麼?為什麼想記住?記住後會有什麼改變?
2 專注力:一天要努力多長時間?總共要努力多長的期間?
3 犯錯與休息:犯錯時就加以修正,適度休息。由錯誤中學習如何避免犯錯。
在25 歲之前,學習新知是人的本能,就算不用刻意練習,人也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新知識;然而成人會因為大腦「偏愛簡化」的機制,盡可能選擇已知的事物、排斥變化,為了不受限於大腦本能,成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專注、行動與休息。
1 自主意志:想記住什麼?為什麼想記住?記住後會有什麼改變?
2 專注力:一天要努力多長時間?總共要努力多長的期間?
3 犯錯與休息:犯錯時就加以修正,適度休息。由錯誤中學習如何避免犯錯。
為什麼工時愈長愈沒效率?以90分鐘最剛好
前面已經提過,就算我們睜著眼在工作,大腦內部還是會啟動「超晝夜節律」,約90 至100 分鐘大腦就會進入休息狀態,在這段「淺眠期間」大腦會調整、強化與新增神經迴路。「淺眠期間」會調整、強化、新增神經迴路。所以提高生產力的祕訣,就是每90 到100 分鐘提供腦部「有如淺眠期間的休息時間」。
對於已經建立神經迴路的成人來說,必須有「計畫」。小孩子可以每天發現新事物,專注在一件事上好幾個小時。但這在成人身上幾乎辦不到,這也證明了連續的長時間勞動,是多麼不具備生產力。所以成人必須短時間專注,加入休息,然後再短時間專注,不斷地反覆這個過程。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計畫」。
人在睡眠期間,腦部會以90 到100 分鐘的間隔反覆「深層睡眠(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和「淺眠(快速動眼期睡眠)」。入睡後一下子就會進入熟睡,然後在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和快速動眼期睡眠之間搖擺,就像鐘擺一樣。越接近清晨非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深度愈淺,淺眠的比重增加。突觸產生火花,調整、補強、新增神經迴路,就發生在「淺眠」期間。已知白天人在活動期間,其實也有類似這種睡眠中超晝夜節律的週期。白天每隔90 到100 分鐘,就會進入「接近快速動眼期睡眠的狀態」,亦即「媲美淺眠的狀態」,週而復始地不斷循環。
這表示人的專注力,特別是成人的專注力最長就是90 到100 分鐘。就算再怎麼長時間、靠意志力努力想要專注,也不過是徒勞。因此只要依照白天的超晝夜節律,擬定「專注與休息的節奏」即可。也就是每90 到100 分鐘提供腦部「有如淺眠中的休息時間」。專注之後的休息時間,有媲美清晨快速動眼期睡眠的價值並有助於提高生產力。
對於已經建立神經迴路的成人來說,必須有「計畫」。小孩子可以每天發現新事物,專注在一件事上好幾個小時。但這在成人身上幾乎辦不到,這也證明了連續的長時間勞動,是多麼不具備生產力。所以成人必須短時間專注,加入休息,然後再短時間專注,不斷地反覆這個過程。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計畫」。
人在睡眠期間,腦部會以90 到100 分鐘的間隔反覆「深層睡眠(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和「淺眠(快速動眼期睡眠)」。入睡後一下子就會進入熟睡,然後在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和快速動眼期睡眠之間搖擺,就像鐘擺一樣。越接近清晨非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深度愈淺,淺眠的比重增加。突觸產生火花,調整、補強、新增神經迴路,就發生在「淺眠」期間。已知白天人在活動期間,其實也有類似這種睡眠中超晝夜節律的週期。白天每隔90 到100 分鐘,就會進入「接近快速動眼期睡眠的狀態」,亦即「媲美淺眠的狀態」,週而復始地不斷循環。
這表示人的專注力,特別是成人的專注力最長就是90 到100 分鐘。就算再怎麼長時間、靠意志力努力想要專注,也不過是徒勞。因此只要依照白天的超晝夜節律,擬定「專注與休息的節奏」即可。也就是每90 到100 分鐘提供腦部「有如淺眠中的休息時間」。專注之後的休息時間,有媲美清晨快速動眼期睡眠的價值並有助於提高生產力。
►►本文摘自:《史丹佛大學 最強身心鍛鍊術〉
EPUB
PDF
史丹佛大學 最強身心鍛鍊術:連結大腦與刻意練習, 長時間工作也能快速消除疲勞、不累積壓力, 強化成長心態, 持續最佳表現
電子書 NT$ 280
紙本書 NT$ 400
本期內容簡介
遭遇挫折怎麼樣也無法重新振作,是個性太軟弱?
表現難免有高低起伏,最大的敵人是疲勞!
關鍵在同步訓練大腦與身體,有效代謝壓力與疲勞,
不積累負面情緒,任何狀態下都能穩穩的有好表現!
結合腦科學、心理學、運動醫學、人體力學與營養學
從呼吸╳飲食╳睡眠健康基礎三本柱鍛鍊強韌身心
成果的好壞,不在你有多少毅力、多能堅持,而在你多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
有意識地控制大腦與內分泌的運作,就能掌握好表現的關鍵,維持身心動態平衡。
史丹佛運動醫學中心首席運動防護師山田知生,擁有超過19年的臨床經驗,也是史丹佛任職最久的運動教練,他參與史丹佛大學運動醫學中心最新的大腦與人體機制研究計畫,在第一線分享並學習如何幫助運動員快速消除疲勞、持續表現卓越的方法,更用這套方法幫助現役金牌選手、全美紀錄保持人等國際頂尖運動員管理健康。研究發現,持續維持卓越表現的關鍵,來自於身心的動態平衡──大腦與內分泌的化學反應,過去多數人認為,我們的表現源於內分泌與大腦機能的化學反應,但經過科學實證,我們可以反過來透過正確的行動,調節內分泌與大腦機能運作,進而提升表現。現在他將這套研究的精華集結並配合最新的運動醫學重點,介紹打造維持最佳表現的身心鍛鍊術。
打造身心動態平衡,快速調整狀態的祕訣
疲勞是好表現的大敵!透過心律檢視是否慢性疲勞了
怎麼都提不起勁,多巴胺行動幫助自己重開機。
心累是真的累!緩解腎上腺素疲勞的方法。
失眠的救星:早睡與陪家人。
當日壓力當日消的「IAP呼吸法」。
久坐、腰酸背痛救星!運用相鄰關節假說打造靈活下半身。
沒時間運動的效率運動策略。
居家避疫後遺症,憂鬱、焦慮的日光自我回復法。
前日本橄欖球聯盟國家隊隊長 廣瀬俊朗
好評推薦
表現難免有高低起伏,最大的敵人是疲勞!
關鍵在同步訓練大腦與身體,有效代謝壓力與疲勞,
不積累負面情緒,任何狀態下都能穩穩的有好表現!
結合腦科學、心理學、運動醫學、人體力學與營養學
從呼吸╳飲食╳睡眠健康基礎三本柱鍛鍊強韌身心
成果的好壞,不在你有多少毅力、多能堅持,而在你多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
有意識地控制大腦與內分泌的運作,就能掌握好表現的關鍵,維持身心動態平衡。
史丹佛運動醫學中心首席運動防護師山田知生,擁有超過19年的臨床經驗,也是史丹佛任職最久的運動教練,他參與史丹佛大學運動醫學中心最新的大腦與人體機制研究計畫,在第一線分享並學習如何幫助運動員快速消除疲勞、持續表現卓越的方法,更用這套方法幫助現役金牌選手、全美紀錄保持人等國際頂尖運動員管理健康。研究發現,持續維持卓越表現的關鍵,來自於身心的動態平衡──大腦與內分泌的化學反應,過去多數人認為,我們的表現源於內分泌與大腦機能的化學反應,但經過科學實證,我們可以反過來透過正確的行動,調節內分泌與大腦機能運作,進而提升表現。現在他將這套研究的精華集結並配合最新的運動醫學重點,介紹打造維持最佳表現的身心鍛鍊術。
打造身心動態平衡,快速調整狀態的祕訣
疲勞是好表現的大敵!透過心律檢視是否慢性疲勞了
怎麼都提不起勁,多巴胺行動幫助自己重開機。
心累是真的累!緩解腎上腺素疲勞的方法。
失眠的救星:早睡與陪家人。
當日壓力當日消的「IAP呼吸法」。
久坐、腰酸背痛救星!運用相鄰關節假說打造靈活下半身。
沒時間運動的效率運動策略。
居家避疫後遺症,憂鬱、焦慮的日光自我回復法。
前日本橄欖球聯盟國家隊隊長 廣瀬俊朗
好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