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管他的效應」
文:Katy Milkman /
發表日期:2022-05-03
追求目標的途中,很容易會感到灰心,這種心態被巧妙地命名為「管他的效應」(what-the-hell effect)。相關研究顯示,即使只是微小的失敗,比如每天的飲食只超出目標幾卡路里,也可能導致我們的行為陷入惡性循環,像是乾脆一口氣吃掉整個蘋果派。對於曾嘗試減重的人,我舉的例子應該聽來很熟悉,假如你一早抵擋不了誘惑,忍不住拿了會議桌上的甜甜圈,接下來你很容易覺得「管他的,我都已經破戒,乾脆豁出去大吃」。小錯誤可能打擊你的信心,讓你認定自己永遠不會成功。而且不幸的是,目標愈遠大,小挫敗最終導致大崩壞的風險愈高。
瑪麗莎‧夏利夫(Marissa Sharif)是我在華頓商學院的同事,她有一個迴避「管他的效應」的聰明方法,即使計畫偏離正軌,也能維持信心。
十多年來,夏利夫一直堅持每天慢跑,慢跑有助於她維持健康,也能舒緩工作步調緊湊的壓力。長年來,她一直很小心提防管他的效應,她知道只要有一次偷懶沒跑,就很容易惡性循環成連續很多天不慢跑,最後可能乾脆不慢跑了。為了避免這種中斷,她想到一個聰明的點子。她允許自己每星期可以有兩次突發狀況,她知道自己不見得每天早上都有動力繫上鞋帶。有可能她前一天很晚回家,或是早上必須趕去開會,或單純就是沒力氣跑步。只要擠不出時間力氣運動,她就允許自己動用那兩次機會,這一點彈性讓她能保持在正軌上。
乍看之下,夏利夫應該很有可能不敵誘惑,即使沒有急事也用掉機會,但實情卻恰恰相反。每個星期,她多半連一個機會都沒用掉。她告訴我,每星期一開始,她都會盡量堅持依照作息運動,以免過幾天有更要緊的事,但緊急的事多半不會發生,一轉眼就發現七天過去了。
後來她想到,說不定她每次面對小挫敗,趁自我懷疑壯大之前先掐熄它的方法,也能用來幫助我們每個人更進步一點、成就更多一些。畢竟,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偶爾暫停重來,或許能避免遭遇不可避免的挫敗,接著又陷入信心危機。
為了驗證這個策略的深度與廣度,夏利夫和合作夥伴構思出一個實驗,用酬勞吸引數百位受試者到網站上做三十五個惱人測驗(CAPTCHA人機驗證,即網頁用來證明「我不是機器人」的測驗)。連續一星期每天上網做測驗,每做一次可拿到一美元。
受試者被隨機分成三組,其中一組分配到較難的目標,必須連續七天,每天完成測驗。另一組的目標比較簡單,七天內只要任選五天完成測驗即可。至於第三組則是「彈性」組,同樣被告知要連續一星期每天完成測驗,但允許因為緊急狀況最多漏掉兩天。每一組都知道若能順利完成目標,總共可拿到五美元。
結果證明,擁有可因急事告假的機會非常重要。彈性組有高達五三%的人達成目標,相比之下,目標比較容易(客觀來看其實條件一樣)的那組只有二六%。連續七天都必須做測驗的那一組,則只有二一%的人達成目標。這些發現突顯了允許發生緊急狀況的確有其重要性。很多健康飲食計畫也把類似概念融入其中,允許「目標緩衝」(goal cushion)和「欺騙餐」(cheat meal)等方式,讓小失誤不至於打擊自信心。
►本文摘錄自《零阻力改變》
瑪麗莎‧夏利夫(Marissa Sharif)是我在華頓商學院的同事,她有一個迴避「管他的效應」的聰明方法,即使計畫偏離正軌,也能維持信心。
十多年來,夏利夫一直堅持每天慢跑,慢跑有助於她維持健康,也能舒緩工作步調緊湊的壓力。長年來,她一直很小心提防管他的效應,她知道只要有一次偷懶沒跑,就很容易惡性循環成連續很多天不慢跑,最後可能乾脆不慢跑了。為了避免這種中斷,她想到一個聰明的點子。她允許自己每星期可以有兩次突發狀況,她知道自己不見得每天早上都有動力繫上鞋帶。有可能她前一天很晚回家,或是早上必須趕去開會,或單純就是沒力氣跑步。只要擠不出時間力氣運動,她就允許自己動用那兩次機會,這一點彈性讓她能保持在正軌上。
乍看之下,夏利夫應該很有可能不敵誘惑,即使沒有急事也用掉機會,但實情卻恰恰相反。每個星期,她多半連一個機會都沒用掉。她告訴我,每星期一開始,她都會盡量堅持依照作息運動,以免過幾天有更要緊的事,但緊急的事多半不會發生,一轉眼就發現七天過去了。
後來她想到,說不定她每次面對小挫敗,趁自我懷疑壯大之前先掐熄它的方法,也能用來幫助我們每個人更進步一點、成就更多一些。畢竟,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偶爾暫停重來,或許能避免遭遇不可避免的挫敗,接著又陷入信心危機。
為了驗證這個策略的深度與廣度,夏利夫和合作夥伴構思出一個實驗,用酬勞吸引數百位受試者到網站上做三十五個惱人測驗(CAPTCHA人機驗證,即網頁用來證明「我不是機器人」的測驗)。連續一星期每天上網做測驗,每做一次可拿到一美元。
受試者被隨機分成三組,其中一組分配到較難的目標,必須連續七天,每天完成測驗。另一組的目標比較簡單,七天內只要任選五天完成測驗即可。至於第三組則是「彈性」組,同樣被告知要連續一星期每天完成測驗,但允許因為緊急狀況最多漏掉兩天。每一組都知道若能順利完成目標,總共可拿到五美元。
結果證明,擁有可因急事告假的機會非常重要。彈性組有高達五三%的人達成目標,相比之下,目標比較容易(客觀來看其實條件一樣)的那組只有二六%。連續七天都必須做測驗的那一組,則只有二一%的人達成目標。這些發現突顯了允許發生緊急狀況的確有其重要性。很多健康飲食計畫也把類似概念融入其中,允許「目標緩衝」(goal cushion)和「欺騙餐」(cheat meal)等方式,讓小失誤不至於打擊自信心。
►本文摘錄自《零阻力改變》
【 延伸閱讀 】
EPUB
零阻力改變:華頓商學院爆紅行為科學課, 直擊內在弱點, 高效自我成長
電子書 NT$ 301
紙本書 NT$ 430
本期內容簡介
亞馬遜最佳商管書|金融時報最佳商管書
華爾街日報暢銷書|Next Big Idea Club選書
- 《恆毅力》暢銷作家安琪拉‧達克沃斯專序推薦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Google前執行長艾瑞克‧施密特、史丹佛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等超過二十位領域專家大力強推
- 《紐約時報》年度必讀佳作:「如果你今年只讀一本個人成長書,就是這本了!」
想規律運動,但下班已經好累,「明天再開始」真的不是藉口?
已經提前準備、提早開始,卻還是最後一刻壓死線?拖延到底怎麼治?
寫上筆記本、設定連續提醒,還是忘記?是金魚腦還是下意識故意忽略?
要改變,真的很難!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關鍵在於,讓我們卡關撞牆的阻力,往往不是來自外在環境,而是內心的人性使然。
想要更好的生活,不需要壓抑欲望,而是要找到正確的改變策略!
本書作者凱蒂‧米爾克曼是Thinkers50管理思想家,也是華頓商學院獲獎無數的熱門教師,曾與白宮、Google、紅十字會等組織合作。她發現,我們難以改變,常常是因為不了解問題的癥結,因此用錯方法或找錯工具,屢戰屢敗之下,漸漸失去了動力。
好消息是,行為科學領域發現了多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對抗拖延、惰性、先樂後苦的衝動、健忘與自我懷疑等最頑強的內在阻力。
這些方法已經被用在提升疫苗接種率、減少醫院開立非必要藥物、成功讓Google員工更踴躍利用公司的進修課程,也顯著提升大學生成績、助人建立運動習慣、甚至提高了選舉投票率。
你可以在本書中學到──
- 新起點效應:回到白紙狀態,最容易改變。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場合或事件作為契機,跟過去的自己說再見,從今天開始就是新的我!
- 誘惑綁定法:把苦差事(去健身房)與你迫不及待想做的事(追劇)互相綁定,真的可以一舉兩得,推動自己做長遠效益高,當下卻不快樂的事。
- 承諾機制:別再高估自己的意志力,善用承諾機制,規定自己沒做到時需付出的代價,可以大幅提高目標達成率。
- 複製貼上法:把同儕壓力變助力!自己改變很困難,有意識地尋找已經有成功經驗的典範人物,模仿他們的做法。
- 計畫提示法:「單純忘了做」是妨礙我們改變的隱形殺手。練習在計畫中加入提示(發薪日就要存退休金),不要凡事仰賴大腦記。
針對絆住我們的人性弱點設計策略,以智取勝,一步一步到達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