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煩難過找閨蜜倒垃圾,為什麼變成火上加油?
文:Ethan Kross /
發表日期:2021-06-02

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我們沮喪難過,感覺脆弱、受傷或難以承受時,會想發洩情緒,得到安慰、認同與理解。這提供了立即的安全感和連結感,滿足我們想要歸屬感的基本需求。因此,當我們陷入負面的內在對話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透過他人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
「戰或逃」是人類面對威脅時的主要防禦反應。處於壓力下時,我們會逃避或準備迎戰。這確實是一般人類的傾向,但許多人面對威脅時也會啟動另一種壓力反應系統:「照料和結盟」(tend and befriend)。他們會尋求他人給予支持和照顧。
這種反應在演化上具有價值,兩個人比一個人更可能抵擋獵食者;資源不足時,結盟能帶來優勢。研究也顯示在壓力下與他人結盟能提供安全感與連結,引發一連串減壓的生物化學反應,包括自然產生的類鴉片物質,和有「擁抱荷爾蒙」之稱的催產素,同時也滿足了人類的歸屬感需求。當然,我們與他人結盟的主要方式就是說話。情感需求獲得滿足的當下感覺很好,但這只是等式的一邊。因為我們還必須滿足認知需求。
腦中出現小對話時,代表我們正在面對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有時候會需要外部協助才能釐清問題,看到大局,決定最有建設性的行動方案。這些都不是單靠支持者的關懷和聆聽能解決的。我們往往需要旁人幫助我們抽離,將正在經歷的事件常態化,進而改變思考方式。如此我們才能冷靜地脫離反芻思考的死巷,將內在對話重新轉向。
然而,這正是為什麼向別人訴說自己的情緒經常會得到反效果。我們會傾向滿足情感需求而非認知需求,也就是過度專注於獲得同理,而非尋找實際解決方案。
另外,我們尋求幫助的對象也會給予相對回應,將我們的情感需求放在認知需求之前。對方看到我們很痛苦,會先努力提供關愛和認同。這是很自然的關懷表現,有時甚至有很好的短期效果。但即使我們傳達出想得到更多認知協助的訊息,研究顯示交談對象往往會錯過那些線索。實驗證明,即使明確要求支持者提供具體建議,支持者仍相信處理情感需求比較重要。我們滿足別人情感需求的努力,最後往往適得其反,讓朋友更難受。
為了提供情感支持,支持者通常會想問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誰、什麼事、什麼時候、在哪裡、為什麼。他們會要我們描述當時的感受,細訴發生的一切。我們敘述事件時對方可能會點頭並表示同理,但這通常會讓我們重新經歷不好的經驗,這個現象稱為共同芻思(co-rumination)。
共同芻思就是讓支持轉變為慫恿煽動的關鍵點。關心我們的人鼓勵我們多談自己的負面經驗,導致我們更沮喪難過,又讓他們問更多問題。惡性循環隨之啟動,很容易把人吸進去,特別是因為這個循環是出自於善意。
共同芻思相當於在熊熊燃燒的內在對話上添柴火,讓我們持續陷在負面思考中。平日健全、支持的關係之所以會變成有害的共同芻思,是因為內在對話就像是骨牌遊戲。當我們聚焦在經驗的某個負面部分,就很容易引發其他相關的負面想法。這些骨牌就這樣一個撞倒一個,而且骨牌無限供應。這表示當親朋好友請我們細述自己的困擾,我們也會聯想到相關的負面想法和經驗,再次活化糟糕的感受。
那我們該如何解決共同芻思讓人感覺更差的問題?心理學界在談情緒與認知之間的拉鋸關係時,經常使用一種比喻,那就是《星艦迷航記》(Star Trek)中寇克艦長(Captain Kirk)與大副史巴克(Spock)的角色。寇克是感性腦,情感強烈而鼓動人心,就像是火。相對的,一對尖耳、半人半瓦肯人的史巴克則是理性腦,是思考型的問題解決者,不授情緒干擾,就像是冰。避免芻思的關鍵,就是將星艦「企業號」的兩名船員結合起來。支持他人時,我們需要同時提供寇克的關懷和史巴克的智慧。
►本文摘錄自《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緊張下維持專注, 混亂中清楚思考, 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 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
【 延伸閱讀 】
EPUB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緊張下維持專注, 混亂中清楚思考, 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 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
電子書 NT$ 294
紙本書 NT$ 420
本期內容簡介
「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一定會搞砸!」「第一次做總是比較難,下次一定會更好!」「算了,反正也沒人在意,我認真幹嘛。」「沒關係,我盡力就好!」「為什麼別人都可以,我就是做不到?」「不要想有的沒的,專心!」「放棄吧,反正大家也都在等看笑話。」
這些話,一定也在你腦中出現過,許多許多次。
你可能沒注意到,每天,我們對話最頻繁的對象,就是自己!
我們在心裡用超快的語速,重播昨晚的大吵、焦慮談判的下一步、預演明天的報告。
這個在我們腦中不斷來回的自我對話,誰也聽不見看不到,卻牢牢的主宰我們的思緒,深深影響我們的表現、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自我對話,可以是我們的最佳教練,讓我們有超水準演出;
但也可能是讓人崩潰的惡魔,打趴自信、拖垮表現。
作者伊森‧克洛斯(Ethan Kross)博士是密西根大學情緒與自制力實驗室主持人,他發現自我對話是重要大腦功能,影響記憶力、注意力,甚至是我們的社交能力。
但自我對話也有不好的一面,克洛斯稱為「小對話」(chatter),我們常常被內心的小聲音折磨,陷入負面情緒的深淵,不僅傷害健康,更會磨損人際關係。
人生中最重要的對話,就是我們與自己說的話。
掌握克服小對話的有效工具,不再被負面情緒綁架!
在本書中,作者結合科學研究與真實案例,從改變自己的心理鍛鍊,到改善關係的實際做法,幫助我們克服小對話,發揮最佳實力。你可以學到:
- 壓力超大時,如何靠自我對話集中注意力?
- 如何用抽離式自我對話取代以「我」為中心的對話,轉換觀點與情緒。
- 如何有建設性地幫助別人克服小對話,而不會共同掉入負面情緒的陷阱?
- 能幫助孩子克服小對話、又不會傷到孩子自尊的好用方法。
- 了解環境對小對話的影響,打造最能恢復情緒、充電注意力的生活環境。
- 職業選手的賽前儀式真的有用?如何自己設計專屬儀式,緩解緊張焦慮。
好評推薦
丁郁芙 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恆毅力》作者
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心態致勝》作者
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作者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作者
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人生賽局》作者
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作者
克洛斯不只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也很會說故事。本書寫出內在對話為何不可或缺,也告訴我們如何成為內在聲音的主人。熱切、清晰、極具說服力, 世界正需要的開創之作。——《安靜,就是力量》作者坎恩(Susan Cain)
這本劃時代的著作將改變你對人性的想法。克洛斯充滿智慧,正直善良,也是世界級心理學者。需要建議時我總會打電話給他,有了這本書,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我所認識的智者,了解自己的內在對話。所有人的必讀之作。——《恆毅力》作者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我的專業生涯都在研究失控的負面思考如何使人遠離成功。在本書中,克洛斯結合最先進的科學與扣人心弦的故事,告訴我們可以用來管理這類經驗的工具。深具說服力與價值的一本書。——《心態致勝》作者杜維克(Carol Dweck)
克洛斯在這本現代經典中解答了如何掌握自我對話。讓人不忍釋卷,原創、令人耳目一新,這本書將幫助你贏得與自己的爭論。——《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作者埃文斯(Dave Evans)
這本書將從根本改變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對話——你和自己的對話。——《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作者格蘭特(Adam Grant)
克洛斯的思考深刻而富原創性,研究也總是透徹而發人深省。有他的名字的作品,我一定會閱讀。——《人生賽局》作者柯尼可娃(Maria Konnikova)
克洛斯寫出了終極之作,告訴我們如何將內在對話從反芻思考和自我批評,轉向自我省思和進步。深刻而實用之作——讓你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得到邁向充實人生的新策略。——《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作者品克(Daniel Pink)